
安徽省滁州市高庙集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1页安徽省滁州市高庙集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渴觉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一种刺激引起的?A.循环血量的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C.血浆C02分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参考答案:D2.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水稻(2N=24)的幼苗,由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的各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 卵细胞12,子房24,胚乳细胞36 B. 卵细胞24,子房48,胚乳细胞72 C. 卵细胞12子房24,胚乳细胞24 D. 卵细胞24,子房24,胚乳细胞48参考答案:B3. 脊椎动物有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参考答案:D4. 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C.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参考答案:D只能是有丝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有丝分裂),要注意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1条链被标记,但第二次分裂后期半数染色体被标记,只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被标记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移向两极的,所以第二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在0-2N间随机的,A错误;只能是减数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因为DNA只复制1次,所以子细胞的N条染色体都被标记,B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可能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错误;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D正确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5. 右上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为人体内的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葡萄糖的转移途径是:④→③→②B.①中含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红蛋白C.反应“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丙氨酸”可发生在④中D. 抗体主要在①合成参考答案:C6. 下列关于DNA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B.DNA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C.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外侧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部是碱基参考答案:C【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答】解:A、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A正确;B、DNA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B正确;C、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上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嘧啶数等于嘌呤数,C错误;D、外侧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部是碱基,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7. 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了RNA干扰现象,这是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
下列有关R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有的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tRNA、rRNA和mRNA都是基因转录的产物C.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tRNA与之对应D.分化后的不同形态的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参考答案:C8. 等位基因的产生发生在 A.基因突变过程中 B.减数分裂过程中C.染色体变异过程中 D.有丝分裂过程中参考答案:A9. 生物研究小组调查得到某家族的一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经分析得知,该病由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且都可以单独致病)控制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由患者II3与II4的后代正常,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 若患者II3的基因型为AAbb,且后代均正常,则II4的基因型为aaBBC. 若某夫妇的基因型与III1、III2相同,则它们后代患病的概率为9/16D. II7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00%,II2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参考答案:B本题通过遗传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以及相关概率的计算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由于该病与两对等位基因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据I1与I2及其后代II3的患病情况,可判断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若患者II3的基因型为AAbb,且后代均正常,则II4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某夫妇的基因型与III1、III2相同,即基因型均为AaBb,则他们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l/16AAbb+2/16Aabb+l/16aaBB+2/16aaBb+l/16aabb=7/16 ,C 错误;由于III4 患病、III3不患病,且II7不患病,可推测II7个体一定为杂合子,II2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或AaBb,由于不知道其双亲的基因型,故无法推测II2个体为杂合子的概率,D错误。
10. 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中酸、碱性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B.配制斐林试剂时NaOH为CuS04与还原糖反应提供碱性条件C.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甲基绿、吡罗红进入细胞进行染色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使细胞相互分离参考答案:B【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解答】解:A、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A正确;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要将NaOH和CuSO4混合使用,NaOH与CuSO4形成氢氧化铜,B错误;C、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正确;D、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D正确.故选:B.11. 右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染色体2、6、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B.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一定发生分离 C.据图判断该果蝇为雄性,且3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1、2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考答案:B12. 有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B.图中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共原材料 C.图中②表示地理隔离, 这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③表示地理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参考答案:答案:A13.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
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的是( )A. 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 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C. 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D.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参考答案:D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有机物,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A正确;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正确;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的中央液泡,而且具有色素,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正确;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则不能形成染色体,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D错误14. 如图是在最适温度下所测得的麦芽糖被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X代表麦芽糖的量,Y代表葡萄糖生成速率,则b点以后,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B.若X代表麦芽糖的量,Y代表葡萄糖生成速率,则温度上升5℃,b点向左下方移动C.若X代表时间,Y代表生成的葡萄糖总量,则b点以后化学反应停止D.若X代表时间,Y代表生成的葡萄糖总量,则温度上升5℃,b点向右下方移动参考答案:D【考点】酶的特性.【分析】分析曲线图:a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麦芽糖量;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bc段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加快是因为催化反应的酶的数量是有限的.【解答】解:A、由图中可知,b点时葡萄糖的生成速率不再变化,限制因素应该是酶的量,此时的酶应该已经全部参与催化,A正确;B、该图为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若升高温度,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从而导致b点向左下移动,B正确;C、若X代表时间,Y代表生成的葡萄糖总量,则b点以后葡萄糖的量不再变化,说明化学反应停止,C正确;D、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温度上升5℃可以降低反应的速率,但是生成葡萄糖的总量是不变的,D错误.故选:D.15.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以下是相关的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1):乔化蟠桃(甲)×矮化圆桃(乙)→F1:乔化蟠桃︰矮化圆桃=1︰1实验(2):乔化蟠桃(丙)×乔化蟠桃(丁)→F1:乔化蟠桃︰矮化圆桃=3︰1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个亲本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参考答案:D16. 当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