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乒乓器材篇之底板(2).doc
13页目前较为流行的纤维种类,主要有碳素纤维,芳基纤维(分蓝芳,红芳,黄芳),ZL纤维,玻璃纤维等;其大致性能分类如下:碳素纤维乒乓球底板碳素纤维的学名叫“聚丙烯晴基碳纤维”,是由碳纤维与相关的基体树脂(如环氧树脂)配制的复合材料,其多项物理力学性能可以与金属媲美,但是比重却比金属轻得多用碳素纤维制成的底板重量轻,反弹力大,击球弧线低平,速度快重型碳素 谈到碳素板,人们自然会想到Primorac Carbon,的确,它至今仍然是乒乓球装备中的重型武器,其经典的“桧木面材+Carbon+桐木大芯”结构,无疑是Butterfly宣扬暴力美学的最佳剧本桐木的木质松软,将其作为芯材,底劲不及Ayous充沛,但相对稳健;桧木做面材,弹性好、“吃球”不错,只是球感的传递平平;两者夹合强悍的CARBON编织纤维后,既利用了复合纤维材料的刚性,也具备了必要的控制性能,是快速胶水的重度嗜好者相同结构的SARDIUS、GERGELY、GERGELY21等也广受欢迎,施拉格夺冠后被迅速推出的W.Schlager更是将此设计推向了巅峰轻型碳素这种类型的球板既想利用CARBON纤维的高速度,又不愿牺牲纯木球板的手感,或者说,想把碳素的效应降到最低,成为“不像碳板的碳板”。
要实现这个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像大多数欧洲品牌那样,采用较薄的碳素纤维(厚约0.1mm)由于薄碳层对板身的支撑作用不是很强,通常被用于5W+2C的结构中,并且为了尽可能避免碳素对手感的消极影响,碳纤维被“深埋”在力材之下最终得到的是:手感虽不及纯木板自然,但仍不失敏锐;脱板速度快于纯木板,但力量感不及“重型碳素”板;弧线低平,但旋转尚可接受碳素纤维乒乓球底板 - 碳纤维类型编织碳纤维 传统意义上的碳纤维球板,使用纵横垂直交错编织的碳纤维布,提供了两维的高弹性和强度,不像木材那样需要考虑各层的纤维走向由于纤维层的强力支撑,编织碳纤维板的反弹速度很快,在出球速度上的优势,傲视群碳相比之下,纯木板的反弹没这么干脆,在击球时存在一个持球调整的时间过程,所以其周旋能力和小球控制也是重型碳板难以比拟的显然,对于重视进攻威力特别是单板威力的选手而言,传统硬七夹纯木板虽然也达到了很高刚性,但免不了“僵”的感觉,既不够弹,也不擅长弧圈,而借助编织碳纤维来提升球板性能,显然更为先进与灵活国人接触蝴蝶的碳素板最早,印象也最深当时的碳板都是天价,而货真价实的编织碳纤维,其成本也确实远远高于普通木材以蝴蝶最著名的TAMCA 5000编织碳系列球板为例,几乎全部是3+2结构,桧木(或类似桧木)面材+纤维层+桐木大芯,从早期的暴力代表Gergely、Sardius,到巅峰时期的明星主打普里莫拉茨碳素、施拉格碳素,都是如此。
虽然暴力程度和厚度略有差别,但全是刚猛路线暴力美学,几乎成为人们心中碳素板的标准形象,就好像说起硬汉必提施瓦辛格由于碳纤维位于次外层,紧贴表面,碳味浓重,就搭配较为软弹持球的面材以平衡球感,规则拼接的桐木大芯也可适当降低重量由于碳纤维振动衰减性很强,球板毫不振手,加上纯木球板中少见的桐木芯材,振动性也很独特,整体手感发空,很难让人一见钟情但如果用上了瘾,那种快感也是令人难舍难分斯帝卡曾经的Graphite Wood和老版本Super Carbon,都是3+2结构的编织碳板由于斯帝卡处理木材有独到之处,加之阿尤斯(Ayous)的大芯,这两款重型碳板的手感更具有亲和力遗憾的是,它们早已停产,即使5+2结构并更换了纤维层的“新版“Super Carbon也已下市挺拔也喜欢重型武器,多采用其最擅长的非大芯结构如8+3结构的锤霸三碳皇,纤维位于次外层与中心层,其余各层木材厚度相近,纵向纤维比例高,中间两层为柔和的巴沙木(Balsa)中心层纤维使用了极少见的1K编织碳,厚度略薄,约为0.15-0.2mm,但编织密度大增,成本更高也许是1K碳层的作用,也许是多层的木材搭配均衡了振动传递,没有让某层材质比例太高而主导手感,球板的整体通透性明显胜于一般编织碳板,也比桐木大芯碳板的手感更实在,更容易上手。
风格近似的魔鬼碳皇是6+3结构,可视为三碳皇的简化版5+2结构的萨姆碳皇极为坚挺扎实,虽然碳纤维就在次外层,但厚厚的面材遮蔽了碳味,整体不太容易打透新品炫碳皇,则基于萨姆碳皇结构,中心层加厚,并与三碳皇一样使用了巴沙木,糅合了二者特点为了改善手感,让这些重型武器更易驾驭,设计者也动了不少脑筋蝴蝶早期的Kumpuru就是一例,而它最拿手的还是将纤维板减薄、轻量化推出Light版,典型如施拉格轻碳等3+2球板近期,更是引入芳碳系列的5+2结构,推出仅厚5.5mm的TIMO BOLL T5000TIBHAR的弧快碳王与轻快碳王则是把纤维放在了第三层,夹在芯材两侧,这样深埋纤维层,也大大淡化了碳味特别是后者,芯材很薄,也使两层纤维间距变小,甚至有了一些整体形变试想极限情况,假若两层纤维越靠越近,直至在中间合二为一,就极少再限制整体形变了在这些重型碳板上,往往胶皮容易打透,而球板不易打透所以,太过个性的胶皮未必是好选择,太硬或太软的胶皮,要么配成钢板,要么板胶脱节,性能均衡而手感稍柔的胶皮比较合适在无机胶水时代,日系或近似风格的内能胶皮会是编织碳纤维板理想的搭档排列碳纤维顾名思义,把一根根的碳纤维细丝同向排列,就是排列碳纤维,又叫单向碳或单轴碳。
球板中使用的排列碳纤维,常常是经过树脂固化的,有的则是固化在用透明细纤维稀疏编织成的衬底上,称作“碳片”由于树脂的作用,碳片看上去较厚,可以顺着纤维方向轻易撕开,而垂直于纤维的方向则很坚韧从球板侧面看,类似编织碳的效果,也是一条较粗的黑线,只是更直,不呈束状这种同向的长纤维,只能在单一方向提供强度,所以,运用时要像对木材一样,注意方向搭配排列碳的球板数量较少,有的品牌曾使用过,但如今已经停产目前名气最大的当属蝴蝶的TAMCA ULC系列,如格林卡碳素、ISHLION这两款球板沿用了编织碳的经典3+2结构,排列碳比编织碳稍稍轻量化,暴力程度却相差无几银河的5+2结构单轴碳新品DL-3,纤维层贴近桐木大芯,芯材与面材纵向排列,纤维层与略厚的次外层都为横向科技碳EC-11,搭配科技木面材,结构相近,但次外层为纵向排列两款都是碳味十足,后者虽然纵向纤维比例更高,但也更厚,所以更为暴力优拉的新款暴力板Rosskopf Force,表面看也是平平无奇的3+2,内里却颇具新意纤维层从侧面看很厚,解剖开来,每“一层”碳纤维居然是由两层方向交错的碳片共同构成,且纤维方向各与手柄成45角再搭配均为纵向的桧木面材与桐木大芯,打起来颇有3+2编织碳板的味道。
世奥得Carbon-SEC30,类似蝴蝶的3+2结构,但横向大芯,纵向纤维NM CORE-CO8用三层木结构替换了前者的大芯,木质也以横向为主,而碳纤维纵向,厚度只有6.0mm,确实是轻薄化的重口味碳板短切碳纤维既然长的碳纤维如此桀骜,就试试短的吧近年来,添加薄碳、软碳、碳毡的球板越来越多,这类纤维层,几乎都属于短切碳纤维,相当于把长纤维切成随机长度的小段,无方向性随机平铺成薄薄一层(其实是借助纤维间的静电作用自然形成近于各向同性的排列),排列较疏,更为透明,每根纤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弯曲,密度和强度远远小于规则排布的长纤维有的,像一层极薄的棉花,细小的无序纤维间还有关联,片状的可以像纸一样拿起来,轻轻拉扯后才会散掉,从球板侧面看仅是一条淡细黑线的存在也有的,经过树脂固化,像硬纸片单从工业角度看,短切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碳纤维,性能和成本差异都很大比如强度,规则排布或编织的长纤维能具备理论上的碳纤维强度,而切短以后无序排列,纤维间的关联作用极弱,密度太低,轻易就会散掉,弹性模量大的优势更是无从谈起这关系就好比一打竹筷子,团起来很结实,折不断,但支离成了一簇竹丝后,还能同日而语吗?单独一张碳毡,甚至都难以承受乒乓球的冲击,一打即破,强度不及一片木材。
但添加到球板中,短切碳却也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整体刚性和脱板速度虽无法与长纤维相比,整体形变、持球时间、底劲却也不再是难驯的任务,在局部——如小于纤维长度的范围内,短纤维还是能起到一定增强作用的,超过纯木球板——毕竟,乒乓球的触球范围是很小的而人造纤维比例的剧减,两侧木材通过粘合剂接触的面积大增,振动传递更依靠木材,手感更好搭配木材也不必为重量、纤维层位置等因素而过虑,结构更灵活可以说,短切碳纤维球板碳味清淡,更接近木板性能,又比纯木速度略快、略硬挺,性能的均衡性不错亚萨卡的马琳碳与马琳软碳(前身分别是YCA与YSC)就是杰出代表,使用未经树脂固化的短切碳纤维层,前者稍厚,纤维也稍长结构同为5+2,纤维层在阿尤斯(Ayous)大芯两侧,面材与次外层都非常薄,薄脆的手感很好,一贯的瑞典式风格,有一定的形变与底劲,碳味较弱,是传统纯木五夹弧圈板的加强型,实用性更胜厚七夹尤其对于直板的制作理念,亚萨卡确有用心之处多尼克的经典瓦尔德内尔碳板,与马琳碳如出一辙佩尔森碳板Persson Power Carbon,则是在Persson Power Play的次外层下添加了两层薄碳,7+2的结构较少见,重量也不轻,木结构的强硬作用远胜于那两层薄碳。
JOOLA的Markovic同为类似5+2结构,表面两层稍厚,次外层还用了硬挺的Koto木,不同于瑞典式的层层薄脆手感,整体刚性更强了些可见,薄碳球板若要走刚猛路线,木材结构的影响更大于薄碳三维率先在国产球板中引入了短切碳纤维,尤其擅长使用未经固化的碳毡,一用就是不少层,系列产品选择多多三维提出“碳多反而柔”的概念,是专指其多层碳毡球板而言的,因为碳毡的性质本来就是柔和的,层数多,并不等于纤维总量就多,合计未必超过一层编织碳的含碳量比如同是三维出品,仅其两层芳碳混编的芳碳王硬度,就远超十木九碳和碳中王,长短纤维的性能差异可见一斑若是编织碳或者排列碳多了,怎么设计也不可能柔银河也有类似纤维的薄碳TC系列颗粒碳材料颗粒碳材料的真身很难见到,体积太小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能现形颗粒层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同胶水混合才能粘进球板夹层,所以又叫做碳素胶水碳多加点少加点,颜色深点浅点,没有固定标准有的瞪大了眼睛也看不出有颜色,拆开球板看也无济于事,一片混沌而某些使用染色胶水粘合的球板,侧面黑线看上去容易与碳纤维球板混淆,但仔细辨认,会看到深色胶水渗入木材孔隙中,黑线边缘并非整齐划一(如图中这支优拉Rossi Fire纯木七夹板)。
所以,这是“李鬼”们浑水摸鱼的温床细小颗粒,可以随着胶水少量渗透到木材层表面结构的孔隙中,形成过渡,对于天然材料同人造材料的叠加而言,这样的方式是最自然的理论上可以像水泥砂浆中的沙粒作用,提升粘合层硬度可也正由于颗粒体积小、用量少,对球板性能带来的改变很微弱相临的两层木材之间,几乎没什么阻隔,完全相当于纯木手感颗粒碳本是否严格意义的碳板见仁见智,要看作木板也无可厚非不管是碳非碳,是否适合自己才是最主要的,所以选择之前一定做好心理准备,木材结构才最终决定着这类“碳板”的性能也许是因为斯帝卡特别钟爱纯木球板的手感与性能,重型碳板都已停产,其它纤维的球板也寥寥无几,便对使用颗粒碳改良经典纯木结构关爱有加,碳胶水产品很丰富红黑碳王就拿类似CL的七夹结构动起了手,Carbo 5.4、Tube Carbo、水晶碳更是不厌其烦地调整着阿尤斯厚力材的看家五夹结构这些球板的粘合层中都添加了碳粉,可非常稀薄,从侧面看,与纯木板几无分别,解剖后也难以辨认尼斯碳王结构有所变化,大芯减薄至接近力材厚度,并在其两侧加入较厚的碳粉,侧面能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