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37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40209020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8.51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栖( ) 宫阙( ) 绮( )户 琼( )楼 婵( )娟 天涯( ) 不胜( )寒2. 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中庭:婵娟:宫阙:琼楼玉宇:天涯海角:何事: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有阴有晴有缺有圆,此事从古至今就难以如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4.课外搜集有关于“月”的古诗名句赏析指导】赏析古诗词赋,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法,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二、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1.文题理解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2.背景理解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1)诵读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齐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2)品读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预设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3)赏读①根据品读结果,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简短的赏析的文字,交流②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比照体会《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3.板书《十五夜望月》王建写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静 意境清美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冷花湿抒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普天望月 思深情长不知秋思落谁家——思随辉来抒情三、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1.文题理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苏轼在此词前有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应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年”,当时他在密州任上中秋”即“秋中”,《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的习俗2.背景理解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

      至于有人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本篇除具有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是毫无关涉的3.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6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笤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4.诵读感受请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1)划分节奏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 琼(qióng) 绮(qǐ) 胜(shēng)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教师对朗读情况点拨 5.体会诗情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下阕——怀人(抒情)3)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6.课文精讲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这首词开头即向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正处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人与月都一样,都难以十全十美,这些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不应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只要亲人身体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诗人苏轼,他在政治如此失意之时,也没有完全消沉,而愈显豁达开阔,他在亲人多年离散的中秋之月下,也没有过分沉浸在孤独中不能自拔,而是借月送去美好的祝福全词是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积极乐观7.师生讨论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达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