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八股文的基本体制.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39391952
  • 上传时间:2023-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9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八股文的基本体制一般来说,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股对和小结、大结等部分组成,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综合各种考试文体而逐渐形成的就其构成各部分而言,除了股对部分,其他各部分可以说在唐宋时期的考试文体如律赋与经义、论等文体之中早已形成因此,讲八股文的体制,可以分成两部分讨论,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部分,即是破承、起讲、大小结语,这些构件至迟在南宋就已经出现了,基本上是从其他考试文体如律赋和经义、论之中援引过来的;一部分即是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最有特色的部分——股对、尊经守注和代人语气,可称为八股文的三要素虽然在其他文体当中早已零星的存在这些现象,但作为一种独特且相当普遍的特征,是在八股文中才得以确立的一、八股文的基本结构顾炎武曾对明代八股文体制的演变作过简要的概括,他说:发端二句或三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

      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日知录集释》卷十六)这一段话专门论述八股文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的演变,认为破题源于唐代之律赋,原起到万历中已废弃不用了,而大结至万历中也只有三四句了,况且不许言及本朝之事,已失掉大结的原意了概括地说,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如破题、承题、起讲、结语等,可以说在唐宋的律赋以及宋代的经义、论中已经形成元代倪士毅《作义要诀》序云:“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有小讲,有缴结以上谓之帽子然后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有大讲,有余意,有原经,有结尾 《作义要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倪士毅这里所讲的是南宋时经义的情况而至于论,在南宋时期也已经出现了格式化,如四库馆臣《论学绳尺》提要云:“其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是后来八比之滥觞,亦足以见制举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总集类二可以看出,八股文的大部分结构在南宋的经义和论中就已经定型了至于南宋的经义和论,也是从唐宋科举考试中的文体如律赋和试帖诗中汲取经验,才逐渐走向格式化的1、破题所谓破题就是用二三句话把题目的大意讲出来清人梁素冶《学文第一传》云:“凡作破题,最要扼题之旨、肖题之神,期于浑括清醒,精确不移,其法不可侵上,不可犯下,不可漏题,不可骂题。

      语涉上文谓之侵上,语犯下文谓之犯下将本题意思未经破全或有遗漏,为之漏题将本题字眼全然写出,不能浑融,是为骂题 《制义丛话》卷二十三引由此可见破题要求之严至于破题的句式,上面顾炎武所讲破题以对句为多,而据笔者阅读八股文的经验是,初期作品以对句为多,成化以后,八股文定型,则以散句为多至于破题的渊源,正如顾炎武所说,本之唐人赋格唐人科考中的试帖诗和律赋已有此项内容了唐人李程《日五色赋》破题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但要求没有后来严格,题目中的“日”字在破题中仍然出现,这在八股文中就是骂题了其实所谓的破题也就是用等值或近似的字眼替换题目中的字眼章学诚谓:“经生之为时艺,首用二语破题破题例不书名,先师则称圣人,弟子则称贤者,颜、曾、孟子则称大贤,盖仿律赋发端,先虚后实,试帖之制度然尔 《文史通义》外篇四,《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文史通义新编》第7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破题对于作文而言极为重要,如果题目分解不开,将无从下笔宋曾慥《高斋漫录》曾记载一个案例,云:徐师川族兄少赴举场,试《圆坛八陛赋》援毫终日,不能下笔,乃大书试卷云:“圆坛八陛,八陛圆坛,既圆坛而八陛,又八陛以圆坛八陛圆坛,既圆坛而八陛;圆坛八陛,又八陛以圆坛。

      榜出,阳为失意之状或调之曰:“有司不明固可罪,然吾兄所以被黜,正由小赋中不见题故也至今人传以为笑 丛书集成出编本破题就像制谜,谜底已经给出,要你制作谜面这就要利用汉字固有的特征,诸如近义、描述、释义和同义反复等方式替换原有题目中的字眼当然关键还要知道题目的出处,这位徐君做不出破题,恐怕是不识题目出处之故诗也有破题,欧阳修《六一诗话》谓梅圣俞《河豚》诗,开首“春洲生荻芽,春岸生杨花”,只此破题已道尽河豚好处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265页孙奕《新刊履斋示儿编》卷八云:“为文有三难,命意上也,破题次也,遣辞又其次也不善遣词,则莫能敷畅其意;不善涵蓄题意,破题何自而道尽哉?则是破题尤难者也尝即是而观,古文第一句便是道尽题意而尽善尽美者,我国朝得三人焉欧阳文忠公《纵囚论》曰,信义行于君子,刑戮施于小人则一句道尽太宗求名之意矣其后,《韩文公庙碑》,苏文公有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又一句道尽昌黎之道义矣百有余年而至周益公必大《三忠堂碑》,其曰,文章天下之公器,万世不可得而私也;节义天下之大闲,万世不可得而逾也谓文忠欧公以文鸣,忠襄杨公、忠简胡公俱以忠义名,故首句已道尽三公平生事实。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宋代科考中的经义、论之有破题自不待言,甚至制诰都有破题王应麟《辞学指南》云:“东莱先生曰,制破题四句,或兼说新旧官,或只说新官制头四句能包尽题意为佳 《玉海》附录,四库全书本由破题一项即可窥见科举对文学、文化乃至人们心态的影响过去作文,有感而作,文成法立,文成而后始有题目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云:“昔人论文,谓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作破题,我由文章此已道破破题对作文的重要性破题于圣贤诸人须用代字,不可直指其名,如尧舜、孔子等要称圣人,孟子等要称贤者,诸如此类其实,题目与破题就相当于谜语中的谜底与谜面而谜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的“廋辞”、“隐语”就是谜语的起源《文心雕龙·谐隐》:“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鲍照即有《字谜三首》,至宋代而大盛后来逐渐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极有特色的文化 关于谜语,可参看钱南扬《谜史》,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刊本,1928年汉字特有的音、形、义结合的特点,为谜语的出现创造了丰富的条件诗文中的破题就是从谜语中学来的这一发现大概是周作人,他曾经自豪地宣称:“民间的对联、谜语与诗钟也都与试帖相关,这却可以算是我的发见,未经前人指出。

      《关于试帖》,刊《宇宙风》27期,1936年10月2、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而来,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唐代的律赋商衍鎏说:“破题之后为承题,承者接也,谓将破中紧要意义承接而下,倘正破则用反承,反破则用正承,顺破则用逆承,逆破则用顺承,余可类推,总要明快关连,不可破自破而承自承也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八股文、试帖诗概纪及举例释义”,第232页,三联书店,1958年破题中遇孔孟之名要用代字,而在承题中可直呼之3、入官题这原是宋代经义和论中的格式,如前举张庭坚《自靖人自献于先王》一文即已如此,明初的经义尚保留,由于洪武二十四年定文字格式,“凡做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 于是入官题一项就消失了他的功能就转移到原题中了,原题中多用指示代词“此”标示题目4、原题也称作原起,其实就是交待题目的背景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使人明了题目的来龙去脉,对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也是在宋代就已成为定格了顾炎武说:“(承题之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如上文所引两篇即如此唐顺之、归有光等人制义中多有原题,如,唐顺之“有故而去”五句题云“此孟子援古以见今之不然也《钦定正嘉四书文》卷六)归有光“小德川流”二句题云:“《中庸》以仲尼之德言天道及此。

      《钦定正嘉四书文》卷四)后来不用原起,它的功能也就转移到起讲中了5、起讲又叫小讲,是说明题目大义的对于起讲的作法,《制义丛话》卷二十三引徐敬弦之语云:“昔人谓起讲为发凡,盖以全篇之文由此起讲而发其大凡也夫既谓之发凡,则宜虚不宜实,宜简不宜详,宜开门见山而不可蒙头盖面,宜提纲挈领而不可笼统宽松由于八股文的题目是选取四书中的一句或数句,一节或数节而成,有的甚至是文句不连贯的截搭题,因此需要用几句话把上下文概括一下小讲多以“意谓”、“若曰”、“且夫”、“以为”、“尝思”等为开端此时开始入口气,题目是何人说的就要以何人的身份来讲,设身处地,小心揣摩对于小讲的演变,吕留良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或疑小讲不是点上文处,曰,此论亦坐看煞了世俗格式小讲照上文直起,此法最古后来用虚笼数语为小讲而后入题,此为近古法若小讲说完全题,而入题又从新说起,乃时下俗法也《吕子评语余编》卷七)又说:“先辈最初不甚有小讲,有亦只二三语虚冒发端,后来演成长段,正反皆碍,所以为难也今更可笑,则一小讲已说尽全理,下又有总挈,总挈尽矣,又有提比,说了又说,重三叠四,不成文字《吕子评语余编》卷五)然而就是这可笑的做法却成了八股文的正统,一般人都是按照这个规矩来做八股的。

      商衍鎏对起讲评论道:“起承转合,或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意要分明,单行中仍用排语,亦有散行而浑写者,法亦不一,务须总括全题,笼罩全局,故以起讲称之起讲后用三四句,或曰领上,或曰领题,或曰入题,或曰落题,亦有称之为提笔者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八股文、试帖诗概纪及举例释义”,第232——233页是则起讲亦要讲究起承转合,正反之法起讲之后的三四句则是八股文的又一小构件,曰领上,曰领题,曰入题,曰落题,或曰提笔者,称呼不一6、股对八股文中间的股对部分是八股的主体,相当于宋代经义和论的大讲,这也是八股文之所以成为八股的缘由所在,也是八股文的最大特色关于“八股”的形成,可参看《“八股”文的成立》一章,兹不具论对于八股的谋篇布局,商衍鎏论述得很清楚,他说:“八股者,为起二比(亦曰提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末二小比(亦曰束比)但二小比亦有提前用于起比后,或中比后者比者对也,起、中、后、束两比内,凡句之长短,字之繁简,与夫声调缓急之间,皆须相对成文,是为八股之正格起比以后,出题以一二句或三四句,下接中比中比以后,过接一二或三四句,下接后比亦有出题、过接连合用之或仅用于提比后,或仅用于中比后者束比紧接后比。

      篇末用一二句收以完篇,有下文者谓之落下,无下文者谓之收结由破题以至收结,语意必须连串,中间之出题、过接皆用散句,乃点醒文义,使之一气相生,无板滞转折迟钝之嫌,不可重复隔绝,层次不清,是八股谋篇布局之大略也《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八股文、试帖诗概纪及举例释义”,第233页由此,我们可知,在八股中间还有一些小构件,即出题、过接、收结和落下,一般由二三散句组成,起着连接股对,活跃文机的作用7、结语结语一般紧接股对下来,一两句话,要言不烦地收结股对后来大结废除,就逐渐成为整篇八股文的结尾部分了8、大结 关于大结,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讲得很明了:“篇末敷衍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句,或百余句,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只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关于利用大结作弊的事例,《明史·选举志》讲到一条:“先是二年辛酉,中允钱谦益典试浙江,所取举人钱千秋卷七篇大结,迹涉关节具体作弊情况在《明实录》(天启二年)中有交待:“浙江中式四十三名钱千秋,七义结尾,顺读之,乃一朝平步上青天,关节可疑,应提究问,命所司参奏。

      结果,千秋谪戍,牧斋由此罢,终明之世不复起用对于大结的废除,俞长城评曰:“文之大结必不可去,文连破承,大结连文,有顺有断,时纵时横,乃成古文境界大结可去,则破承亦可去矣此又若去后半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