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年北京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练考题含答案2(考练提升).doc
21页近三年 北京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练习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主题的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A.铁凝《哦,香雪》B.小仲马《茶花女》C.莫泊桑《羊脂球》D.茹志鹃《百合花》2.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梳理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朝代最早的叙事诗是()A.《陌上桑》B.屈原《离骚》C.《诗经·氓》D.白居易《长恨歌》3.设计《死水》教学,教师准备引入一篇采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合适的是()A.雨果《巴黎圣母院》B.老舍《茶馆》C.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4.指导话题作文“春光无限好”时,教师建议学生引用描写春色的古诗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下列名句合适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5.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6.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7.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8.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悦读”学习自我评价表》(见下表),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具有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B.具有过程性.能够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状况C.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发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D.具有统一性,能够用标准的尺度对学生阅读做终结性评价9.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B.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C.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D.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10.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11.阅读有关《孑1雀东南飞》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今天上午教学《孔雀东南飞》,一位学生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非要死呢?怎么不状告焦母?”全班一片哗然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学生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有的说将就过日子不也挺好的嘛……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结论的可能性:(1)起诉焦母不可能,当时没有《婚姻法》就是有,也会站在封建家长一方;(2)如果他们私奔,可以逃离本地,却逃不出那个社会;(3)如果他们屈从,人物形象不那么鲜明,情节也不那么动人,故事就缺乏悲剧色彩最终,全班认识到: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化作鸳鸯鸟,才能体现对封建家长制扼杀忠贞爱情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对该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B.学生通过讨论各种可能性,从多元的视角解读诗歌C.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生成的空间,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D.教师灵活放弃课堂预设,转换到新的方向,得出新的结论12.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B.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C.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D.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13.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孙犁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荷花淀不同的女性形象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女性个性鲜明,但孙犁却并没有给她们取名字,这是疏忽吗?生:我认为作者不是写个体,而是以这些女人为代表的荷花淀人民,写的是群像师:是啊,这些女人正如荷花淀的荷花一样可爱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柔弱的女人积极投身到这场战争中呢?生:写女人投入到战争中,是为了表现抗战时期人民的顽强精神。
生:连女人都投入到战争中.说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保卫国家而行动师:哦,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战争是残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三幅照片,直面战争的本来面目(全班看图片)战争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无尽的悲伤,但孙犁笔下的战争为什么透着一种美感?请大家思考,一会儿各抒己见对该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对文本把握得比较深入B.三个问题搭建学习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C.问题一和问题三设计巧妙,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D.引入的图片资源具有明确导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14.阅读某老师对自己作文审题指导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为了引导高二学生学会审题.我以某地高考作文题为例来分析该题指出“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要求学生以《转折》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告诉学生注意三点:(1)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2)关注题干由哪些关键词构成,它们有什么含义,是什么关系;(3)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文体,也能够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转折”的含义但是,选择材料的视野不够开阔,未能挖掘个人生活中转折事件的深刻内涵;对社会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分析得也比较肤浅。
看来,今后需要把审题与选材勾连起来教学,引导学生既学会审题,也学会选择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并且深入剖析对该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教师选择的作文题不恰当,课堂教学也比较单调B.学生对“如何审题”存在困惑,所以写不出好作文C.教师认识到教学目标单一,忽略审题与选材的关系D.学生选材视野不够开阔,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15.阅读教研论文《高中选修课程教学探析》(节选),按要求答题高中语文课程的最大变化,是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侧重共同基础,选修侧重多样选择共同基础就是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教学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五个模块多样选择就是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必修课程注重文本阅读.关注个性化阅读和阅读方法指导,也重视书面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更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对该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必修课程突出共同基础,选修课程突出多样选择,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块B.“共同基础”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目标的落实C.“多样选择”可以体现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内容与方式等多个方面D.选修课程只有实现基于学生需求的“多样选择”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案例: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生:不太和谐师:为什么说不和谐?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问题:16.(1)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10分)(2)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0分)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磨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②中央电视台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