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11015045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5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儒家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儒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也就是说,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自我挺立,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的儒者的身教与言教,如果说可以影响别人,那也不是强加式的,而是引导式的,感通式的儒者提示、启悟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或周围的人,领略、觉识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价值儒家教育的目的是成就人格,其向度一是提升境界,二是做修养工夫所谓人格境界论,就是儒家哲学的形上学,或者叫境界形上学儒家的境界形上学彰显了人的终极性,但与生活世界并不隔绝,可以下贯到日常生活中去反过来说,儒家思想并非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只是俗世伦理,它的性与天道的思想含有深刻的哲学形上学的内涵,其日用伦常亦可以提升到形而上的境界层面形上与形下,境界与工夫,高明与中庸、神圣与凡俗是相互贯通的儒家的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一、孔子论君子、圣人、仁人与成人在儒学的话语系统中,说到人格,是不讨论自然人,而只讨论道德人的儒家不排斥功利,但批评仅仅以个人功利作为生活的总目标的人,并称之为小人。

      君子与小人之辨,是人格与非人格的区分道德人当然首先是自然人,道德人并非不讲功利,但人格境界是从价值上说的孔子所提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其最高的境界是“圣”即“圣人”的境界,次高的境界是贤人的境界,然后是君子的境界孔子继承先哲所提倡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值理想通过孔子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了出来先说君子《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及其高弟讨论君子与小人之辨的文字据《雍也》,孔子曾提醒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君子与百姓是有差别的作为管理者的君子与被管理者的百姓的关系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孔子肯定君子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与仁德同在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论语·学而》)在这个意义上,“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以上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描述,也是君子内在自觉的要求再说圣人历史上被尊奉为圣或圣人的,都是后死者对前人的追封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有操守的君子是现实人,而圣人则是理想人郭店楚简《五行》指出,“圣”德,圣与仁、义、礼、智五德之所和,属于天之道的境界,仁、义、礼、智四德之所和,属于人之道的范畴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2)按,这里“闻君子道”的“君子”,实指圣人现实的人们与理想的圣人有时空的阻隔,二者相接,是通过耳的听闻,气的感应,心的沟通。

      圣字从耳,此不仅凸现圣人的听德,指能够容受逆耳之言,而且表示人们与圣人相感通的路径――接受音乐、乐教的熏陶,通过耳闻,进入心灵听是天赋的能力,胎儿在娘肚子里就有听觉关于仁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仁”字的内涵有层次的区别,高一层次的“仁”可以统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低一层次的“仁”就前者而言,《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在儒家看来,“仁”和“仁人”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孔子从不轻许人为“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特定的语境中,孔子视“圣”与“仁”为同一境界他答子张之问,指出令尹子文只能算是“忠”,陈文子只能算是“清”,尚未达到“仁”之境对于他的学生,如子路、冉有、公西华,他肯定其才,但未期许为“仁”,评价他最称道的颜回亦只到这种程度:“其心三月不违仁”,对于政治家,他只肯定管仲“如其仁”他对管仲之违礼有严厉的批评,但承认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避免了生灵涂炭,在这个意义上接近了“仁”,然并不许管子为仁人有的论者批评孔子,既提倡“仁”,又说这个人没有达到“仁”,那个人没有达到“仁”,那么“仁”有什么普遍性和现实性呢?产生这种误解,是不懂得“仁”在孔子那里,是有层次区别的。

      以上所引,是与“圣”等值等价的“仁”至于“仁”的原则的普遍性和实践“仁”的现实性,如:“樊迟问  仁,子曰:‘爱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等等,都是显例,兹不赘述仁”与“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仁者的境界以“圣”为最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的意思是,广泛地给百姓以好处,帮助大家,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让他们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挺立自己的生命,这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了,尧舜恐怕还做不到呢有的论者不解“立人达人”之意,以为是外在性地施予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强调儒家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因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外在强加似地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站立起来,通达起来我们不能代他人立、为他人达我们想要通过自己挺立生命、通达人间,也要尊重别人,让他自己去挺立生命,通达人间就这一点来说,尧舜都还没有做到郭店楚简《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由此可以印证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强调对民众的引导而不是强迫。

      庞朴认为,“不可使智之”,是不可强加于人,再好的主张,也只能在人民的理解中慢慢推行这与孔子的外王学主张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就人格境界而言,仁与圣是统一的,圣是仁之极至的境界,仁是圣的内在精神,圣通过仁而下贯所谓“成人”,顾名思义是指完美的人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说,智慧像臧武仲,清廉像孟公绰,勇敢如卞庄子,多才多艺如冉求,再以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朱熹注:“成人,犹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成矣成人”是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不是至善至美的圣人呢?按朱子的理解,孔子这里的一个“亦”字是大有文章的此不是指极至之境,只是对子路因材施教,应机说法,就子路所可达到的人格目标加以点醒上引文本本身也可以证明孔子并不把“成人”等同于至上境界的圣人,相反,他提醒子路注意,“成人”是在现实性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贤人人格。

      由此,孔子把“成人”的标准修订为三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是“约”的借字,指穷困的意思由程子和朱子的解释,可知理想的“成人”,再进一步成为集大成者,近乎完美无缺的圣人;而现实的“成人”指并不纯全完备者,例如“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者”我把后者视为“贤人”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贤人”是富于道德或者才能的人,是人们在现实上可以“见”得到的人格榜样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表彰颜回与柳下惠,许之为“贤”,可知他们即是“圣”的标准之下的“成人”前面我巳说过,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人们只能通过“耳”接受传闻、诗歌、乐教来体认而贤人则不同,是可以“见”得到的人格典范郭店楚简《五行》:“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6)人们可以通过“目”直接接触贤人的德行,并以此为榜样当然,人们对于圣人,可以听而不闻,对于贤人,可以视而不见,关键就是人的心灵能否感应,是否有觉识、觉解综上所述,孔子的人格境界论本是在因材施教中的方便说法,意在启迪不同谈话对象的觉悟,其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以化约论的方式表达,约略相当于: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天道层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人道层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人道层但是圣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

      凡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之鸿沟儒家传统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就凡人也具有圣贤的潜能来说的只要有觉识觉解,只要有一点仁心,当下即可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境界故孟子启导人皆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心,或所谓“不忍人”之心,让人们以“推恩”的方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扩而充之,足以养育父母妻儿,并且有益于社会,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其实是十分平实的道理二、子思、孟子的理想人格论近几十年出土的简帛资料,尤其是马王堆汉墓、郭店楚墓出土资料表明,“思孟”学派确实曾经存在过子思学派“四行”“五行”“德圣”学说对于“圣”和圣贤人格的推崇,与孔子接近,本文前节已经涉及《中庸》的祖本与子思有关,这一点在宋代以前没有人怀疑,现已为学界多人所认同,故本文把《中庸》的材料放在《孟子》之前问题是,《中庸》以“诚”作为中心范畴和最高境界,那么,“诚”与“圣”是什么关系呢?鄙人以为,“诚”就是“圣”,二者同属天道《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天道,是圣人之天性本然。

      对于圣人来说,真实无妄,由仁义行,均出乎自然,不用勉力下功夫而符合中道,不用思虑而有所得,从容达到中道贤人和君子则是所谓“诚之者”,他们需要在后天努力追求,用功择善,坚守不渝因此,君子需要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求诚功夫,反复实践,知行合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的自然天性;由明德而到至诚,是贤人经过后天学习才能达到的所以,前者为“性”,后者为“教”由诚而明,是天道理境;由明而诚,是人道实践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致诚的圣人能极尽天赋的本性,并且尽量发挥别人的本性,发挥万物的本性,进而赞助天地生成万物,其功能与天地并列为三!贤人则需要用心追求善,从细微处,从一件件事或某个方面做起,慢慢达到全面贤人通过修养功夫,达到内心至诚,则身体、容貌、行止,自然合乎标准,而且能影响、改变他人,化善成俗从现实性上来说,贤人是由明而诚,即经历学习、修养的点滴积累,由部分到全体,由尽人道来明天道,最后改善他所处的环境足见君子、贤人的求诚功夫做到一定地步,也就达到圣人的“诚”的境界了!《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