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2500字.docx
10页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2500字 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摘 要:油田科研单位项目多,技术不断更新,粗放式管理往往不注重过程管理,致使项目重立项轻结果,成果转化率较低节点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将每一项工作分割细化,让员工知道身处哪个节点,职责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通过节点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针对油田科研单位的全方位、分层次,立体式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了科研生产建设项目的顺利运行及现场应用效果的提升关键词:节点管理;科研生产;精细化管理;考核精细化管理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是企业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必然选择河南油田工程院是进行钻采工艺研究的科研单位,工作核心是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从20xx成立到20xx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19项,平均每年开展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院级项目6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5项,在油田勘探和原油开发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科研生产推广项目多,每年都有新技术要进行攻关研究,以往采取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管理重点在项目立项和成果验收上,对项目运行过程监管的较粗,因此,形成一些项目在临验收前赶工作量;或中间研究不细,导致成果技术含量偏低;或达不到立项指标要求;或与生产需要脱节,验收之时即成果封存之日等等被动局面。
为了提高科研生产项目研究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精细化管理河南油田工程院进行了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应用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1 主要内容及做法1.1 运用节点管理理论,建立四级运行体系节点管理就是把每一项工作分割细化,让员工知道身处哪个节点,职责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从而明确员工工作目标,提高工作责任心,实现管理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节点管理在油田科研单位应用尚无先例,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实践了“项目节点”管理模式项目节点”管理模式,就是运用系统化、精细化的节点管理原理,横向上把全院项目分成科研、生产、推广、基建等若干系统,明确各系统责任管理部门;纵向上针对各系统的不同特点,将项目细分为年、季、月、周等四级运行计划,每一级运行计划都将重点、难点等关键环节确定为管理节点各系统把管理节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效益增长点,制定节点目标,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考核兑现,最终形成分系统到节点全方位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项目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了每个项目各级目标全部纳入计划管理,形成以季保年、以月保季、以周保月的坚强的保证体系这样就使得管理有踪可寻,有据可依,更简单、清楚和一目了然了。
使领导从琐碎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只抓关键节点,抓住关键节点即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有更多时间考虑企业的发展和规划以局级科研项目为例,我们将每个项目都细分成20个以上节点,确定年度、季度、月度及周运行重点和难点,如图1所示,作为管理节点,根据节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为项目的及时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自生CO2深部解堵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是一个2年期研究项目,根据项目的总体研究方案,年初我们就制定了全年研究计划,明确每一季研究攻关节点每月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排出月度运行计划,明确项目月度运行节点,确保季度任务的完成每周通过周一的生产例会检查当月项目节点运行情况,分析、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调整部署本周项目运行节点,确保月度运行节点的完成如表1、表2、表3所示1.2 注重强调员工自主管理积极性,促进“项目节点”运行“项目节点”管理模式强调科研人员自主管理,注重调动每个工程院员工的积极性每个项目的节点都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立项报告,提出年度、季度、月度及周运行节点,编制建议计划,由相应系统的管理部门审核运行进度、节点准确性,形成院项目节点运行计划表,下发实施这种上下结合的方式,既调动了工程院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又发挥了系统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性;既保证了项目节点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划运行的可操作性。
1.3 严格考核制度是“项目节点”管理模式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按照系统完善,层层深化的方法,建立健全了院、职能部门、三级单位的考核体系,坚持“周检查、月分析、季考核”制度,加大节点控制力度职能部门每周对各单位每一个项目的周运行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每月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点评、打分,查找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实行滚动管理;工程院每季度对各系统管理部门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并由职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到三级单位,落实到项目负责人,确保了项目节点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了促进项目节点工作的落实,形成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针对各系统的特点,对全院科研生产的影响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制订了“项目节点运行量化打分表”,每月对各单位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在月度计划分析会上进行通报,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并逐渐形成“你争我赶,暗自较劲比成绩”的良好工作氛围项目节点运行动态量化考评目标:强化科研生产基建运行管理,控制和消除运行中的拖拉、停等、推诿、扯皮现象,促进科研生产基本建设“安全、快捷、高效”运行,加快运行节奏,提高生产效率2 实施效果通过节点管理在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油田工程院改变了科研生产建设项目以往“搞大干、救火式”的粗放管理,研究探索出了一种全方位、分层次,立体式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生产建设项目的顺利运行及现场应用效果的提升。
项目运行中推委、扯皮、停滞现象明显减少,20xx年37项局级科研项目,10项院级重点项目,42项新技术推广项目全部按计划完成有15项科研项目提前3个月完成现场试验任务,占现场试验计划项目数的41%全年累计现场试验1147井次,同比增长26.8%,工艺成功率95%,增产原油5.148万吨,增注20.7万方近5年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井次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如图2所示3 结 语通过节点管理在科研单位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院逐渐形成了适合科研单位工作特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了项目过程管理,紧抓影响和制约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重点环节,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小到大,一级保一级,通过节点优化,实现系统优化,从而促进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院科研生产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参考文献:[1] 陈荣秋.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2] 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xx.第二篇:实名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2400字实名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为了控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膨胀、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机构编制的管理方法。
它以部门协调配合为前提,以《机构编制管理证》为载体、以机构编制和人员核准使用为基本内容、以经审批的机构、编制和实有机构、人员名实对应为目的的管理模式,对机构编制、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我县在推行实名制管理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实践,在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效率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临武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xx年代初,我县就开始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并于xx年代初又进一步完善规范,实行了“进人控编通知单”制度,人员增加和无序流动的现象初步得到控制20xx年又逐步建立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管理模式,《机构编制管理证》既记录了相关机构的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经费形式、领导职数、人员编制、法定代表人等内容,还收集了在编人员花名册,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职称等内容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每人所属编制种类清晰,不重不漏,两本清册,一目了然进一步明确当《机构编制管理证》所列内容发生变化时,相关机构应持证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变更手续,从而使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变化情况和人员增减、流动去向等情况都清楚明了的反映出来,使编制与人员相互脱节的现象得到极大改观。
否则人事部门不予审批工资,财政部门不予核拨人员经费和统发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障等逐步建立机构编制公开制度,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及其执行情况,通过有效形式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社会公开,接收监督,并建立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吃空饷”专项工作,层层把关,加强机构编制的日常监管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实现了机构编制总额控制与动态管理的协调一致,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但随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依然存在的问题1、统一规范问题目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只是在相关会议上或领导讲话中,由机构编制系统自上而下提出要求,既无文件规定,更无法规政策依据可循,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2、职能部门协调问题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涉及到组织、机构编制、人事、劳动、财政等多个部门,大家虽认识到实施该项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当中,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权力分割的冲突难以避免譬如组织部门配备领导干部在前,机构编制部门的核准领导职数程序就变成了“统计备案”,控制领导职数就成为一纸空文;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之形成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
3、编制尺度问题机构编制实名制实施以后,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是消化超编,以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实对应”,但超编问题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有编制总额不合理、改革进程不一致的问题,也有历史和政策的因素4、编外工作人员的管理问题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将机构、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一一对应起来,以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而实际情况却还有大量人员游离于机构编制管理之外编外工作人员是地方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动用本级财政供养的、不占用编制且履行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的人员比如:公安机关的联防队员、交警城管人员、环卫人员、乡镇敬老院等,对这一特定人群进行清理、规范是必要的,一方面,机构编制实名制旨在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另一方面,这是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过程中迫切需要重新慎重思考的新课题5、改革配套问题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全面实施,必然要求对超编人员、违规人员的清理清退,如果人员分流政策落实不了,相关改革配套政策跟不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也难真正到位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在认识层面上要切实增强机构编制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增强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全社会的机构编制意识,让他们深入了解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和实行实名制的意义。
上下形成共识,用足用好用活编制,控制机构编制膨胀,确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在管理层面上要注重协调配合一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出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同级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必须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部门应建立相关的领导职数管理登记台帐,在呈报干部任免之前,应事先与编制部门衔接,审核有无领导职数和编制空缺,确保在职数和编制限额内制定配备方案三是实行地区编制总额科学测算与动态控制编制总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对“超编”判断的准确性,不尽合理的编制总额下的实名制自然也缺乏严肃性建立科学的编制标准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合理的配置依据和程序,对地方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机构编制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新起点确定一个地区的编制总额,一般依据人口、面积、行政区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宏观因素,科学核定一个地区的编制总额并随关联因素的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