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状液的制备,破坏和转相.doc
5页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化学原理 2))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实验日期: 20111.10\ 成绩:成绩: 班级:班级: \\ 学号:学号:\ 姓名:姓名: \ 教师:教师: \ 同组者:同组者: \ 实验五实验五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一.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二二.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 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 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 活性剂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 定乳状液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 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 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 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 质 (即连续相) 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 反之, 油为连续相, 水为分散相, 水滴不连续, 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 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 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 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 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 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 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 定性降低而被破坏。
若油酸钠加入过多,则其乳化作用占优势,油包水型乳化液可能转 化为水包油型乳化液2.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 加入电解质,可改变乳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些电解质,能与乳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乳化能力或形成新的乳化剂如 在油酸钠稳定的乳状液中加入盐酸,由于油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油酸,失去了乳化 能力,使乳状液破坏C17H33COONa+HCl→C17H33COOH+NaCl同样,如果乳状液中加入氯化镁,则可生成油酸镁,乳化剂由一价皂变成二价皂 当加入适量氯化镁时,生成的反型乳化剂油酸镁与剩余的油酸钠对抗,使乳状液破坏 若加入过量氯化镁,则形成的油酸镁乳化作用占优势,使水包油型的乳状液转化为油包 水型的乳状液2 C17H33COONa+MgCl2→(C17H33COO)2Mg+2NaCl3.加热法:升高温度可使乳状剂在界面上的吸附量降低;溶剂化层减薄;降低了 介质粘度;增强了布朗运动因此,减少了乳状液的稳定性,有助于乳状液的破坏4.电法: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液滴变形,彼此连接合作,分散度下降,造成 乳状液的破坏三三. .仪器和药品仪器和药品1.仪器100mL 具塞锥形瓶 2 个,大试管 5 支,25mL 量筒 2 个,100mL 烧杯 3 个,小滴管 3 支,直流电源 1 台,毫安表 1 个,电极 1 对。
2.药品苯(化学纯),油酸钠(化学纯 ,3mol/L HCl 溶液1%、5%油酸钠水溶液,2%油 酸镁苯溶液,0.25mol/LMgCl2 水溶液,饱和 NaCl水溶液,苏丹Ⅲ溶液四四.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1.乳状液的制备在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 15mL 1%油酸钠水溶液, 然后分别加入 15mL苯,(每次 约加 1mL),每次加苯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苯相这样制得Ⅰ型乳状液在另一个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 15mL 2%油酸钠苯溶液, 然后分别加入 15mL水,(每次约加 1mL), 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 直到看不到分层的水相 这样制得Ⅱ型乳状液2.乳状液类型鉴别(1)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一滴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入自来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2)染色法:取两只干净试管,分别加入 1~2mL Ⅰ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 中加入一滴苏丹Ⅲ溶液,观察现象3)导电法:取两个干燥小烧杯,分别加入少许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按图 5-1 连接好线路,依次鉴别乳状液的类型图 5-1 导电法线路图1.直流电源;2.可变电阻;3.毫安表;4.电极;5.乳状液3.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1) 取Ⅰ型和Ⅱ型乳状液 1~2mL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3mol/L HCL 溶 液,观察现象。
2) 取Ⅰ型和Ⅱ型乳状液 1~2mL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 在水浴中加热, 观察现象3)取 2~3mL Ⅰ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 0.25mol/L MgCl2 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注意观察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是否转相用稀释法鉴别,下同)4)取 2~3mL Ⅰ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 NaCl 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 动,观察乳状液有无破坏和转相5)取 2~3mL Ⅱ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 5%油酸钠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 动,注意观察乳状液有无破坏和转相五五. .结果处理结果处理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原始数据表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原始数据表ⅠⅠ型(水包油)型(水包油) ⅡⅡ型(油包水)型(油包水) 类类 型型方法方法现象现象现象现象原因分析原因分析稀释法稀释法液滴迅速散开 液滴不立即散开O/W 乳状液连续相为水,故液滴扩散;W/O 乳状液连 续相为油,自然不溶于水。
染色法染色法出现小液滴液体变红苏丹Ⅲ不溶于水,故不溶于连续相为水的乳状液, 在 O/W 乳状液中分层;但其溶于苯,故 W/O 乳状液 变红电导法电导法指针明显向右转指针几乎不偏转水的电导率大于有机物的电导率破坏和转相破坏和转相c(HCl)c(HCl) 3mol/L3mol/L乳状液溶解乳状液上层为乳黄 色下层无色HCl 与油酸钠(油酸镁)生成油酸油酸是油酸钠 的反型乳化剂,可抵消油酸钠的作用使乳状液破坏 (2)油酸的亲油性远大于亲水性,不是好的乳化 剂,不能稳定乳状液,从而引起乳状液的破坏加热法加热法分层分层,上层为乳白 色下层为澄清升高温度可使乳状剂在界面上的吸附量降低;溶剂 化层减薄;降低了介质粘度;增强了布朗运动c(MgClc(MgCl2 2 ) ) 0.25mol/L0.25mol/L 液体变澄清加入 MgCl ,油酸钠与 Mg2+反应生成了油酸镁, 亲油性增强,亲水性减弱当加入适量 MgCl 时, 生成的反型乳化剂油酸镁与剩余的油酸钠对抗,使 乳状液破坏若加入过量 MgCl ,则形成的油酸镁 乳化作用占优势,使水包油型的乳状液转化为油包 水型乳状液 饱和饱和 NaClNaCl 溶液溶液液体由浓变稀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加入 NaCl,可改变乳状液的亲 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
W(W(油酸钠油酸钠) )5×105×10-2-2 分层,被破坏,转 象油酸钠是油酸镁的反型乳化剂,可使 W/O 乳状液破 坏,当加入较多的油酸钠时 ,即发生转相 六六. 思考题思考题 1. 鉴别乳状液的诸方法有何共同点?鉴别乳状液的诸方法有何共同点? 根据不同乳浊液连续相的不同性质来将其区别 2. 有人说水量大于油量可形成水包油乳状液,反之为油包水,对吗?试用实验结果有人说水量大于油量可形成水包油乳状液,反之为油包水,对吗?试用实验结果 加以说明加以说明形成水包油(O/W)或者油包水(W/O)型乳状液,是由加入其中的乳化剂类型来决 定的 例如,在实验中,水包油(O/W)型乳状液是由 15mL 1%油酸钠水溶液和 15mL 苯来配 制的;而油包水(W/O)型乳状液是由 15mL 2%油酸钠苯溶液和 15mL 水配 置的这两种 不同类型的乳状液中,水量与油量相等,只有其中的乳化剂不同 3. 是否使乳状液转相的方法都可以破乳?是否可使乳状液破乳的方法都可是否使乳状液转相的方法都可以破乳?是否可使乳状液破乳的方法都可 用来转相?用来转相? 使乳状液转相的方法都可以破乳。
因为乳状液的转相,都是要先进行破 乳的 不是所有使乳状液破乳的方法都可用来转相4. 加入乳化剂,两个互不相溶的液体就能自动形成乳状液吗?加入乳化剂,两个互不相溶的液体就能自动形成乳状液吗? 不是的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在乳化剂的存在下,必须经过外力作用使其中一种液体 分散成小液滴,从而形成分散相,才能形成乳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