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考试题-地理(全国新i卷)解析版.doc
6页2019年高考试题-地理(全国新i卷)解析版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鲁爱华066006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答案:CCA解读:试题以鲜切花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分析时主要侧重位置的影响,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比较优势。
第1题,美国与哥伦比亚具有明显的位置差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鲜切玫瑰花,与哥伦比亚相比,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第2题,哥伦比亚与美国距离遥远,鲜花本身受温度、撞击、挤压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易腐烂、调谢、变质,鲜切花的价值还受特定时间〔情人节〕的影响,过了时间,价格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选择航空运输方便、快捷第3题,以美国为鲜切花市场,墨西哥与哥伦比亚相比,在位置上离美国更近,考虑到航空运输的成本较高,因此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运费相对较低下图为45º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4~6题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答案:BDC解读:试题以遥感影像为依托,围绕知识主干探讨问题:从地形出发,探讨山脉两侧植被的差异;从植被出发,探讨降水对植被的影响;从海陆位置出发,探讨区域空间分布。
第4题,山脉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存在差异,东侧是高原荒漠,西侧是植被说明西侧降水较多,为迎风坡,从图示区域的位置来看,该地位于45ºN附近,因此山脉西侧是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故地形是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第5题,主要从“距海约180千米”这一海陆位置入手,45ºN的地区,根据同一纬线上两点距离计算,东西经度差也就2.3°,这说明西侧距海洋非常近再根据山脉走向及植被与荒漠的分布,可判断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6题,因为山脉西侧降水较多,故多为森林,不能是草原因图示区域纬度较高,属于北温带,不能出现亚热带植被,排除A、B〔都是常绿林〕,因此,山脉西坡山麓可能是针阔混交林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7~8题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答案:DA解读:试题以统计图为信息源,再现人口主干知识,探讨人口自然增长与总人口增长的关系,关注“量与率”的差异,考查学生直接获取题图信息的能力。
第7题,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的年变化率由3%降为1.8%,说明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仍然是正增长,因此总人口在数量上仍然是增加;从图中可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5%增长为2%该城市自然增长率在提高,但总人口增长率却在降低,说明人口净迁入量在减少第8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是美国俄罗斯、德国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完成9~11题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A.偏东风B.偏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A.14日14时B.14日19时C.15日4时D.15日11时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式出现的月份可能为A.华北平原,3、4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答案:BBD解读:试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呈现某一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探讨该天气系统的运动变化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第9题,14日6~9时可确定为题图状态,等压线图中任意一点的风向,可通过作图法确定:先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然后根据近地面相对于力的方向向右偏,即可确定风向为西南风。
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平移运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每天200千米,可计算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5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小时第11题,此月份该地气压较低,应为夏半年,10、11月份黄土高原气温开始降低,气压应该升高,所以选D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正确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那么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8分〕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解读:试题围绕学生的课外研究“寻找最正确避寒地”展开,落脚于攀枝花这个城市—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考查主要从“宜居”的角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探讨冬季气温高的原因、推测天气特征和分析空气质量,考查回归主干知识“天气和气候”,关注思维的节点,链接自然与人文要素,表达综合性试题难度不大,但应该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存在问题主要是不能细化答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题片面第〔1〕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攀枝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攀枝花北部有高大地形对寒流的阻挡作用,使其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图来看,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海拔为1000米,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河面较开阔,气温同时也受水温调节;因山高谷深,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第〔2〕题,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既然是推测,就要找根据首先要明确天气特征描述方法,一般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描述;然后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影响,气温变化较小〔较稳定〕;受山高谷深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风力弱注意答题不用将推测的思维过程呈现,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第〔3〕题,试题构建了一对矛盾,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发展密度以及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影响该城市是一典型的钢铁城市,肯定有大气污染,加上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山高谷深,相对封闭,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扩散;下沉气流,易出现逆温,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解读:此题属于“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该农产品为尼罗河鲈鱼,其生存环境为尼罗河,但通过人为“引进物种”至尼罗河的源头湖泊—维多利亚湖,从而影响湖区及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而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解题需要先从问题本身入手,尼罗河的鲈鱼要游入维多利亚湖,必须有河—湖通道,这个通道是否有利于鲈鱼进入,由其水流速度、流量、落差等因素决定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为1134米,为一高原湖泊,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与尼罗河具有一定的落差,且图中有瀑布标识,直接阻挡了尼罗河鲈鱼进入湖泊;从图中可看出,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与尼罗河相连,且落差大,水流急,鲈鱼自下而上逆游非常困难第〔2〕题,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淡水渔业发展离不开两大条件:一是水域空间环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生存空间;二是饵料丰富,鲈鱼属肉食性鱼,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丰富,湖中鱼类成为尼罗河鲈鱼的饵料第〔3〕题,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叫生物入侵,其造成的影响要从鲈鱼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材料中指出鲈鱼属于肉食性鱼,即以其它鱼类为食,因体型大,故食量大,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捕捞业主要针对鲈鱼,鲈鱼体型大,原有的传统捕捞技术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