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人合一与生态环境.pdf
9页摘要: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既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记载,也有丰富的实物佐证,许多精华部分一直继承、发扬光大至今追寻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源头,理清其历史沿革的来龙去脉,应当从有文字记载的久远时代开始这不仅有利于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对于生态思想的古为今用,丰富我国的生态文明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缘起人类之初,本与自然界浑然一体, 完全依赖自然生产力生活由于没有能力抗衡种种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现象,因而产生了对生命体和自然环境的敬畏考古发掘表明, 在漫长的蒙昧时期,人类以图腾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畏惧这是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态文化现象1.对动物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萌芽远古时代,先民们把某种动物作为图腾崇拜,产生了最早的图腾神 例如,我国传说中的“黄帝族以熊为图腾”;“夏族以鱼为图腾”; “商族以玄鸟为图腾” 我国古代图腾崇拜非常普遍, 崇拜的动物很多 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动物崇拜的现象中国古代的先民们, 一方面崇拜大自然, 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和避风遮雨的场所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又惧怕大自然,因为人们经常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也抵御不了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便以崇拜图腾的方式乞求大自然的恩赐与保护。
在长期的进化中, 人们逐渐积累了顺应自然的理性认知, 这就是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的生态思想萌芽2.对自然环境现象的图腾崇拜是又一种早期生态思想萌芽如果说对动植物的自然崇拜, 是源于自然生长发育的动植物提供给人类以衣食之源, 从而对其产生图腾崇拜的话, 那么把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等自然物尊奉为神,是由于古人类对自然环境运动现象无法从科学上进行解释, 从而对自然现象产生原始感性经验,即把自然当作神加以崇拜,并以某种顶礼膜拜的仪式寄托人类的某种愿望;同时,也把自身看做是顺自然神意而生,受天地之命而降其实,在世界各个民族的自然观上, 曾普遍存在自然崇拜现象古代人类无论是狩猎和采集,还是农耕和牧畜, 天时地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由此看来,这种自然文化现象就是“天地人”协调的生态哲学思想萌芽,即人、动植物都是自然所生;大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石等从积极的方面看,是人们已意识到这些生物和自然现象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为了生存,对自然界既要依附、 顺从、和谐,又要斗争和保护 这不仅表现为一种信仰, 也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对当时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和实践,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人中华文化,并成为一种传统观念传承至今,为后人所遵从二、“天地人合一”的生态观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 对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天地人合一思想和由此衍生出的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1.“天地人合一”是古代生态系统思想的萌芽我们尚不能断定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思想但从哲学意义上看,“天地人合一”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思想萌芽却是没有太多争议的 这是由于“天地人”思想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与和谐性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朴素的系统哲学基础上的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其基本点是人与自然统一 既然天地代表大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又是自然所生,这就形成了人、生物和环境等自然现象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大生态观或者叫做朴素的生态系统思想2. “天地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态思想“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宏观战略思想,因而也属于大生态思想的萌芽《周易·乾卦》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就是说,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
也就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当然,人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的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上乾》 ) 从周代起,经先秦至明清,历经3000多年,这种“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为大多数哲人所宣扬、 解释和发展, 成为代表中国哲学基调的思想,并在发展中又不断丰富和完善 “天地人合一”思想具有宏观、整体与和谐的内质, 这与生态思想的哲学辨识是统一的所以,“天地人合一”思想一向为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及其文武战略家所青睐儒家对于“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相传孔子作《易传》,在《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易传》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法则, 建立有条理的世界体系 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向 《中庸》 把“诚”视为天的本性, 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 “诚者物之始也, 不诚无物”,从而要求人以“诚”这一道德修养达到“天地人合一”。
汉代董仲舒认为, “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是“合而为一”的 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他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 (《春秋繁露·立之神》 )我国古代这些论述“天地人合一”思想的例证,可归纳为一点,即把自然界、 人和万物看做是统一的整体, 可以说这是大生态思想的萌芽3.“天地人合一”的人类生态学思想天地人合一思想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涵义,即人本思想 从生态学观点看, 这是典型的人类生态学观点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的吃、穿、住过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生态科学的分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以解决吃、穿、住为主,可见当时的人本思想与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不谋而合的孔子对“天”的解释就是立足于人的产生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把天和时间联系起来,世间万物皆“天”所生, 天是指自然界 可见“天地人合一”有比较深刻的人类生态思想的萌芽, 即人是天地生成的, 人与天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与万物既然都是天地所生,他们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当然应该和睦相处。
道家也提出了“天人一体”的人本生态思想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 章) 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来自于自然, 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的道家承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时以人为本, 但不承认主宰者:“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曰大《道德经》,第34 章) 庄子对天也做了精辟的解释,他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也就是说, 天就是自然, 人是自然所生, 但人能变天然的东西为人为的东西, 两者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人是主动的一面, “乐”与“不乐”, 就看人与自然采取“和”还是“不和”的态度 庄子强调天就是自然的东西, 人变自然物为人造物, 以便为人服务 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人本生态思想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区别, 即人能把自然的东西变为人为的东西尊重生命与热爱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些国外思想家十分推崇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法国思想家施韦兹在他创立尊重生命伦理学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中国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人,说在他们的思想中,人和动物的问题早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说他们是深刻而富有活力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创立者和宣告者。
1.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 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对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突破会有所帮助东方的伦理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它不鼓励剥削资源 他们懂得, 要给予所有事物的完整性,而不去剥夺个体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懂得如何把生命的科学和生命的神圣统一起来西方现代思想家所寻找的尊重生态的伦理学突破口正是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儒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宋代, 更趋成熟他们在继承先前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 庄子“泛爱万物, 天地一体”的思想, 进一步发展了“天地人合一”思想, 并且主张人与自然平等 就是说,在人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上,提倡人们爱护其他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程朱( 程颢、程颐、朱熹 )学派的“天地人合一”哲学特别是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尊重生命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并为大多数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天道生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地人合一”并列的深湛的思想天道”是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生生”指产生、 出生,一切事物生生不已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自然界生物生生不息,既是自然之“道”,又是自然之“德”。
老子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地存在,即“先天地生” (《老子》第 42 章) ,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产生万物 这里,“道”作为宇宙的本体, 它产生原始混沌之气,气分裂为阴阳 ( 生天地) ,天地产生万物 这是道家世界观的总观点儒家哲学也是主张“天道生生”的 《周易大传》的最基本的思想有二: 一是“生生之谓易”; 二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 ) 意思是说,世界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这就是“易”, 即“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而且,“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是对生态伦理哲学思想的深刻阐述2.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思想程颢把“天理”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说“天只以生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说,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之下,产生天地万物,人是天地万物之一人明白这个道理才成为仁者,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这里的生是运动的意思,世界万物由于运动而不断生出; 或者把生理解为循环, 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循环, 在循环中进化, 这是宇宙的本体, 即基本规律;人是这生生不息运动中的一员明朝的王阳明对此也作过论证,他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
他的学生问人与禽兽草木“何谓之同体”?他说:“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 如何与它间隔得 ”认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员,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是伙伴关系, 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人与万物的形体, 统帅气的变化的本性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这是哲学向生态伦理学的过渡, 从“天地人合一”得出生态伦理的结论 可见,中国古代哲学“天地人合一”思想有别于西方的入主宰和统治自然的思想,这更符合现代生态伦理学精神,它对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重视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更新思想儒家学者在说“仁”时, 把道德范畴扩展到自然界 这就是由“仁民”到“爱物” 例如,曾子引述孔子的话说: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义》 ) 我国夏代制定的古训:“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以成草木之长”; “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孔子正是依据这一古训, 把伦理行为推广到生物,认为不以其时伐树, 或不按规定打猎是不孝的行为,宣扬“国君春田不围泽, 大夫不掩群,士不取绕卵”(《礼记·曲礼》下 ) 这里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的高度,对于自然资源来说这是一种永续利用的观点礼”这一伦理范畴, 也被推广到尊重自然。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礼器》 ) 这里的“礼”包括了天地人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