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docx
4页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张赟娇 张军摘 要:尤金·奈达是享誉世界的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圣经翻译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功能对等理论,此理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翻译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是尤金·奈达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其次在对该理论产生和开展进行研究的根底上,文章探究了这一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 价值与局限一、尤金·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著名的翻译实践家,主要从事圣经翻译,此外,他还是优秀的翻译理论家在他的翻译理论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翻译理论当属功能对等理论,因为该理论代表了他翻译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在他的理论影响下,我国的译者也开始了解并学习他的翻译理论,甚至开展到“言必称奈达〞的地步由此可见,其翻译理论在翻译界所做出的奉献是不可小觑的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功能对等理论是交际理论派的一个分支所谓交际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这种交际翻译理论中,译文接收者是否能够理解、欣赏译文,以及他们能否产生与原文接受者根本相同的反响,是评判译文好坏的关键因素。
换言之,功能对等理论将重点转移到信息接收者身上,将他们作为语言交际的目的和归宿谭载喜写道:“纵观奈达的翻译思想,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开展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1] 在第一阶段,即描写语言阶段,奈达将重心放在词法与句法的翻译上,从这一角度来解释语言与翻译的内在联系这一阶段是奈达整个翻译研究的初创期,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句法、词法以及语义的翻译方法与原理交际理论阶段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开展期,也是他关于翻译学科理论研究生涯最重要、最活泼的时期〞[2]在这一阶段,奈达将现代通讯理论的研究与翻译问题研究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奈达认为,翻译务必要起到交际作用,因为翻译的本质便是交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接收者能够看懂译文,那么就要考虑作者、文本、时代背景、读者等因素基于这一想法,动态对等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除此以外,他还提出了翻译的四个过程,即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即所谓的逆转换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根本奠定了奈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权威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的翻译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开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开展他的翻译理论,创立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3]114社会符号学就是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并结合所处社会环境进行阐释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奈达认为形式也是具有意义的,翻译不仅是翻译文本内容,也要做到文本形式上面的最趋近,如果形式与内容发生冲突,那么形式应让位于内容一个合格的译文,首先要能够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其次,需要传达出原文本的风格与特点;再次,语言与格式必须标准,并且与译入语要求相符;最后,要能够使译文与原文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响后来,为了使“动态〞的概念更加具体化,也更能使人明白,奈达将“动态对等〞改良为“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其根本观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收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拟〞[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奈达认为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之间的对等,更在于译文接收者与原文读者之间反响的最趋近二、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所在〔一〕全新的翻译研究方法从上文功能对等理论的开展过程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不断完善、博采众长的过程他思维活泼、不囿成见,能够将其他学科与翻译学融会贯穿,使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来研究翻译,使得功能对等理论更加具有科学性,也更加完备。
这种方法对于每个国家的翻译研究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范例对于我国来说,它提示我们翻译研究不应仅限于翻译领域,我们还要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其他科学来研究翻译,这样,在科学的佐证下得出的翻译理论也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其次,奈达的这一理论也给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新方法,使国内学者从“直译〞与“意译〞的争端中解脱出来,为我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我国的翻译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二〕全新的翻译质量评价标准“奈达认为,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基于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收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接收者〕〞[3]116能使接收者正确理解信息,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字与字、词与词的一一对应,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对译文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使译文接收者能够明白易懂如前文所说,奈达是一位杰出的圣经翻译专家,圣经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原文进行翻译,不加以修改标注,那么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译文接受者来说很可能读不懂译文的内容,既然翻译的任务是“易于理解〞,因此要检验译文的质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照译文接收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的反响,如果两者的反响差不多,那么该译文才算成功。
但由于译文接收者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年龄阶段都有所不同,所以为了适应这些译文接收者的不同需求,同一原文信息就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译文这种以译文接收者为效劳目标,为了译文接收者而调整译文的形式,是动态对等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也是奈达的这一理论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三、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之处〔一〕无法实现译文接收者的反响对等任何翻译理论都不尽善尽美,对功能对等理论来说也一样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的翻译研究翻开了新思路,但奈达的功能对等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每个译文接收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年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见解,究竟以哪类读者的反响作为参照?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更何况,非专业的读者一般情况下读不懂原文文本,也就无法看出是否与译文文本对等除此之外,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不同,语言作品当然也不相同,而当翻译文本中出现文化因素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往往就显得有所欠缺了以围城举例,‘方鸿渐痛骂自己无能,是个饭桶,其中假设将“饭桶〞直译成“rice—bucket〞,显然是不妥当的原文读者的反响是“无能〞,而译文读者却理解成“盛米饭的桶〞,那么就不存在受众者反响对等的问题〞[5]〔二〕翻译文本受限奈达主要从事的是圣经翻译,他的理论主要也是效劳于圣经翻译的,圣经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圣经读者理解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那么他所关注的重点必然是读者的反响。
因此,他将读者的反响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指向标对于圣经而言,这样的翻译方法是值得肯定也是我们今后翻译此类文本时所要学习和借鉴的然而,这一翻译理论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文本,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文学作品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是需要读者自己感悟的,就像不同的学生会偏科一样,艺术感悟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但如果艺术作品也像奈达那样为了追求译文读者反响一致来翻译,那么势必会造成艺术性的丧失以及语言的简单化,这样,不仅会导致文学作品的美感丧失,还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有其缺乏之处,由于其过于追求译文读者的反响一致性,而使自己的翻译理论受到局限四、结语不管怎样,通过对这一翻译理论的分析与探讨,浅析了这一理论在翻译领域中所做出的奉献与价值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领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域,让国内外的翻译研究者们意识到翻译方法无须仅仅局限于“直译〞或是“意译〞,而是可以结合其他学科,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然而,人尚无完人,理论也不会有完美无缺的理论,每个翻译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通过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简要了解了该理论的得与失,因此,在使用该理论时,要注意该理论的使用范围,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1] 谭载喜.奈達和他的翻译理论[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l989〔5〕:30.[2] 宋静.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23〔6〕:101.[3]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4,116.[4] Nida,E.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 J Brill,1969.[5] 孙佳.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探讨[J].海外英语,2023〔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