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院+校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41534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1.13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院+校”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增强质量意识,积极探索学研合作办学、协同育人路径,推进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的有效融合教学与科研有效融合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切实保障纵观相关文献,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如何平衡的表述上,对“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很少关注文章创建了“ABIUS”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中,在实践中探索、反思、修正,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期达到突破新农林人才培养桎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达到1+1>2的系统效益关键词:农林科研院所,农林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ABIUS”模式[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等院校跨专业类招生培养专业分流的研究与实践”(ZD180210);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实施‘新农科’协同育人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一、农林科教融合:发挥学术协同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功能科学研究和教学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高深学问,科学研究与教学本为一体,互为依托与动力。

      现代高等教育本身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高校建立科教融合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过程科学研究是学术,教学也是学术,而且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术活动,科教融合的过程正是学术育人功能所在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技术与产业变革,农业学科被赋予新的内涵,传统农业学科与多个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站在第四轮工业革命技术前沿,目前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变革需求不相适应,需要重塑农科知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之适应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同时,破除农林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身份、经费、成果互通的体制机制障碍2018年9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业局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支持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农林科研院所与农林高校科教融合,有利于破解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变革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是打破双方科教体制局限,整合双方创新要素,促进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形成共同投入,协同培养一流农林人才、建设一流农林学科专业、培育一流科技成果的农林教育新格局,也是进而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院+校”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一)“ABIUS”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ABIUS”“即:Academy(科研院所)-Base(基地)/Institute(机构、学院)-University(高校)-Student(学生)”ABIUS”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两类:图1 “ABIUS”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ABUS”模式,即“科研院所+研学基地+高校+学生”模式科研院所或高校提供研学实践(实习)基地,由双方共同建设高校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由科研院所派遣业务精湛的研究人员进行实践指导此种协同育人模式为科教融合初级阶段,是松散式合作,是委托式人才培养,学生只简单进行实践(实习)活动AIUS”模式,即“科研院所+研学协作双创学院+高校+学生”模式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建新型学院,形成多学科、跨学科协作联盟,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上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此种协同育人模式为科教融合高级阶段,是紧密式合作,双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课程设置、教师筛选标准、学生准入条件、教学硬件投入、教学与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奖惩制度等学生需要经过严格审核,方可以进入此学院进行深入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二)“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与效果1.“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年3月,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由校长、院长任组长的新农科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签订新农科协同育人协议,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1)共建育人特区,协同承接新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功能需求汇聚高校、农科院优势资源,共同组建新农科研学协同双创学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的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共享型协同育人新型学院例如,吉林农业大学拟成立吉农长白山创新学院,设立吉农长白山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立“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机制:设立卓越农林实验班,推行2+X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完成2年理论学习,在农业科学院完成1—3年实践锻炼;设立卓越农林创新班,推行3+1+X本硕博和2+X硕博连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完成理论学习,在农业科学院完成专业素养锻炼从2017年开始,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科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联合招收18名硕士研究生、2018年联合招收20名硕士研究生双方互聘高水平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和特聘研究员,建立实验室、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等资源共享机制,联合开展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和实习活动;发挥双方优势,通过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共同培育新的学科领域;建立双导师制,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共同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互相推荐优秀科研人员进入双方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双方39个国家和部委级创新平台和近3000公顷的现代化教研基地,重点建设现代动植物育种、农业信息与自动化、长白山特色资源开发等实践教育平台,实现实践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2)聚焦产业需求,协同共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科专业第一,立足农业发展科技化,新办智慧农业、农业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智能农机装备等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农业行业融合创新,通过研制和开发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促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规模化应用第二,立足农业发展生态化,新办种业工程与绿色农业专业、生物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生物质能源等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整合作物学、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学等学科优势,跨界融合,集成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健康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合理使用资源、增殖资源、物质循环、多级利用资源等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三,立足扶持和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新专业。

      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食药用菌是吉林省新兴的重要产业,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资源形成广泛食药用菌生产天然优势,吉林省也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大省吉林农业大学将发挥由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引领的食药用菌学科团队优势,建设吉林特色、国内一流的食药用菌学科专业,服务引领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汇集校、院优势教学资源,吉林农业大学拟申报8个“新农科”新专业:立足农业发展科技化,新办智慧农业、农业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智能农机装备等3个专业;立足农业发展生态化,新办种业工程与绿色农业、生物质能源等2个专业;立足“吉农校院”办学特色,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智慧健康养老3个专业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新农科”学科集群式发展格局:突出打造5个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控制、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绿色防控、兽医学),集中建设4个特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园艺学、菌物学),重点发展2个融合学科(长白山动植物利用、农业生物科学)3)加强队伍建设,协同建设适应新农科育人需要的高水平师资团队第一,组建研究创新型师资团队以高校和农科院为基础,吸纳多领域、高水平人才,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优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二,组建实践技能型师资团队组建以应用技能型为代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在应用研究、实践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第三,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团队实施国际化人才提升工程,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着力引进国际知名专家为满足“新农科”高水平师资需求,吉林农业大学拟组建三类师资团队:一是以李玉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大豆杂交之父”孙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端人才为代表的研究创新型师资团队;二是以大豆育种专家王丕武(吉林农业大学)、玉米栽培专家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实践技能型师资团队;三是国际视野型师资团队,以日本菌物学会前会长Kakishima Makoto,美国病理学会会长Timothy Murray等国际著名专家为代表的教师团队4)推进联合创新,协同孵育能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成果第一,强化特色科研团队建设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的界限,组建特色“新农科”科研团队,彻底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和科研重复的问题,建立协调高效的现代农业科研模式第二,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发展、长白山特色药用资源开发等内容,协同开展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科学研究,重点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基因编辑、染色体细胞工程、分子设计育种,主要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智能化生产集成,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控等领域的技术研发。

      2.创新模式实施后的成效根据《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联合实施新农科协同育人工程建设方案》,双方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1)实现了“三通”第一,身份互通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人员认定为吉林农业大学专任教师,解决专任教师短缺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专任教师认定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打破院所人员身份单方承认政策,认定协同育人教师资格、编制岗位,允许拥有双方单位协同育人身份第二,成果互通,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人员成果,可以支撑吉林农业大学学科评估自然基金等项目申报、联合成果报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联合发表论文(认定两个单位署名第一),打破院所成果单方承认政策,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允许双方成果互通互认第三,经费互通,即允许针对人才培养、科研支出、资产建设、办公经费等方面的财务政策互通,建立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允许双方在深度合作的领域内进行规范化的合理取酬2)充实了新农科建设师资队伍双方加强合作、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支拥有126名国家级人才和210名省部级人才,6个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新农科教育教学人才队伍,生师比由20.17:1,提高到12:1。

      理论授课教师由原来的954人增加到1780人,实践指导教师由原来的321人增加到1 147人研究生导师增加到580人3)提升了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基地由原来的80个增加到143个,面积由原来的1034公顷增加到1861公顷,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践场地不足的问题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由原来的520项增加到840项,人数由原来的3648人增加到7365人,发表论文107篇增加到180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由原来的104项增加到300项,人数由原来的267人增加到1220人,发表论文由原来的2500篇增加到3500篇协同培养硕士生由原来的42人增加到440人,博士生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05人2019年,协同培养学生进入高校95人、科研院所81人、企事业单位3042人,省农科院2人4)增强了新农科建设科研力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科技工作优势明显,吉林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大优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目前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基地70个,综合试验站11个;吉林农业大学现有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小麦和玉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