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深思.docx
4页浅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深思 关键词:农村学生农村教育家庭教育缺失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神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它具有先导性和感染性,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作用巨大!而且,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较之智力因素的差异在孩子成材过程中的影响更为重要智力因素在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固然重要,因为智力因素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根本,人类的学习过程中离开智力因素,一切学习活动就无从谈起但光靠智力因素还不能够完美完成学习任务,或获得的知识不会持久,或不能学到比较多的知识。
非智力因素也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的保障,离开非智力因素学习过程会变得枯燥无味,少了许多乐趣,缺乏动力,缺乏保障智力素必须在非智力因素的配合作用下才能完美完成学习任务,获取较多知识这就要求家长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准则,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家庭教育还可以起到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应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现阶段的很多农村中,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已经阻碍了学校教育发展1)家长文化水平低我在校内作过一次调查,全校540名同学的1010名家长中,文化层次结构如下:能对初中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进行的几乎没有2)家长的素质低受教育程度的落后,致使他们的自身素质低、修养差、狭隘的眼界、落后的思想、不良的行为……无不在影响、误导孩子,所以,在家长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有着根深蒂固的陋习:缺少起码的修养,没有礼貌、自私、不诚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强的意志、宏伟的抱负?(3)尽不到监护职责这是我们农村家庭中最严重的一点,也是教师最无力的一点绝大多数家长常年出外务工,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甚至于邻居更有甚者把一两个孩子扔在家里就不管了唯一的联系便是打,也只是问问成绩怎么样?钱够花吗?对于孩子的心理、感受无暇顾及。
我们班的54名同学中,父母方外出的有33人,占61.1%,双双外出的12人,占22.2%,只有9名同学的家长不外出,其中包括4个单亲家庭既便是在家的家长,也是整日忙于农活,打零工如此的家庭环境怎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作为教师只能尽力的去弥补而无法替代!(4)只知从物质上关心孩子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而家长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只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过分的宠爱孩子,不能从精神、学习方面正确的培养孩子:缺少目的性和计划性:加上自身的局限,很多家长即使有些想法,也往往难以实施另外,“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又流行了在农村,确实有不少上学的不如提早辍学的实惠,早挣钱上个一般的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早挣钱”“让孩子混个初中毕业,能出门打工就行了!”已成为农村不少家长的共识5)电子产品的影响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现在已经深入到各家各户,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令人吃惊抵制不住诱惑,每到周末,孩子们没有人监督,很多人都沉浸在电子游戏当中,什么作业啊、老师的教育啊、家长的叮嘱啊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了!我在班里边儿做过调查,大概有2/3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甚至彻夜不眠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6)社区教育的缺失。
社区教育的作用,在我们国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对人起到促进作用的社区教育活动,根本没有起步缺少正常的组织机构,没有人去费心费力的组织这样的活动而在国外,它却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很难形成正面的教育力量7)学校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与此相对,学校教育的责任被大大的加强了,它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教育责任,不管是应承担的还是不应承担的,可是农村的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虽然这些年农村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和城市相比,各方面仍有很大差距,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即使来了,一有机会就走了有的学校的骨干教师两三年之内流失殆尽近几年,由于一些不良媒体对一些事件的偏颇解读教师职业竟然成了高危职业,造成了老师不能管、不敢管的局面更加剧了农村学生教育缺失的问题这就是当前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它如何承担起孩子奠基教育的重任?怎能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鼓舞人心,我觉得解决好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建设协调和谐的育人环境,共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没有高素质的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恐怕是任重道更远!陈惠清,魏刚.农村家庭教育忧思[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11):31.-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