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docx
26页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厘米的熟悉,看上去好像很简洁,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新的东西,如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学问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熟悉了厘米,而且学习的特别投入,并自主延长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严密联系.下面就此谈谈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熟悉“1厘米” “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熟悉尺子的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自己查找尺子上的隐秘:cm、数字、刻度线;在熟悉厘米时,不是真接告知学生“1厘米是多长”,而是让学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问储藏状况再通过观看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熟悉直尺,熟悉1厘米的长度。
最终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并通过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并让学生专心体会,再从自己身体和四周物体中找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熟悉,在头脑中切实、清晰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熟悉“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熟悉“几厘米”,并在小组内进展沟通争论使学生在观看、比拟、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学问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把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熟悉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展测量,使学生把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把握了长度单位的意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缺乏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缺乏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2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拟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头学习厘米的熟悉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熟悉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熟悉,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简单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熟悉,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熟悉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受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头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量得不准,我就鼓舞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量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量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量的内容只要是估量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忙 总之,学习这局部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鼓舞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量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存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消失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亮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力量方面,学生还是比拟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复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
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拟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一样的测量工具,熟悉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展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
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终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自然、匀称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熟悉——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忙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其次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展估测都大有好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推断估测与数的熟悉、量的计量相协作,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加敏捷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力量在教学中,我们应鼓舞学生大胆估测,比拟各自的估测结果,沟通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力量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任凭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忙估测。
比方,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拟,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留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四周的其他物品进展估量、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时机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供应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展比拟,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育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力量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严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假如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当,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沟通、争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简单消失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头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敏捷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局部学生对直尺的掌握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把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展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熟悉,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熟悉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供应较多的详细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存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忙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儿童观看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育儿童观看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看事物的外表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看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渐渐懂得看问题应当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殊留意进展分析、比拟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4 《熟悉厘米》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看、测量活动,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我制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肯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比拟有效地到达教学目标 胜利之处: 1、猜谜语导入新课,新奇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体扁又长,平常文具盒里装教师让我画直线,赶快请它来帮助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2、循序渐进,引导、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需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当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同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终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详细的熟悉过程 3、严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当着力表达“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把握了根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去测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亲密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缺乏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精确如:没有讲清晰什么物体的哪条边长多少 2、在教学1厘米时,学问强调了从0刻度到1刻度,这样的1大格就是1厘米,没有再让学生找一找,尺上还有没有其他的1厘米,造成了学生的定势思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而从1刻度到2刻度就不是1厘米 熟悉厘米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熟悉》这局部学问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把握“1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