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与服装.doc
5页电影与服装(中国)中国服装设计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崛起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对于中国服装设计界来讲,时装设计师只是一个名词,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内涵 从当时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组成看,64位会员和理事主要是服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官员、行政领导和高等院校的学者,服装设计及相关技术人员不足10人 在1993年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设计师,只有裁缝随着国内市场风云变幻,国际思潮层出涌现,中国时装设计师曾走过弯路,表现为对性感的误解,过于追求露、透;对品位的误解,过于追求奢华,作品叫好不叫座 设计师群体开始分为两类,一类追求纯艺术化,离市场很远;一类纯商业化,湮没于市场中在设计师徘徊期间,服装产业却如飞发展,如今企业已达近6万家由于企业设计人才稀缺,多数设计师开始转轨,服务于企业,时装设计师队伍不断壮大,注册设计师增加到1100多人第一时期:1993年至1997年 群体形成时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国际化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和时装专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国际时装概念和市场经验的引入,时装设计师群体规模迅速扩大此时的时装设计师虽然还是一个缺乏职业内涵的、自由松散的群体,但已初步形成了职业概念和职业表象。
第二时期:1998年至现在 群体扩张时期衣着消费的成衣化和时尚化促进了服装企业的品牌经营,为时装设计师提供专业技能、道德规范等职业内涵得到检验和充实,时装设计师群体的职业素质迅速提高今天,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和时尚产业的兴起,时装设计师已经成为外延广泛而又内涵充实的社会职业,而服装设计则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相继而来的则是职业评选、专业大赛、流行趋势发布、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举办,推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职业服装设计师 目前中国的服装业正由加工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型,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是一个加工业头号大国,但品牌还没有走向国际 我国成衣业面临着国际加工转移和国际品牌瓜分市场的严酷竞争 2010戛纳十大最佳红毯着装”的“龙袍” 劳伦斯许设计踏雪寻梅劳伦斯许设计“丹凤朝阳”劳伦斯许设计劳伦斯许设计的电影服装《80后》《决战刹马镇》《人在囧途》《太阳照常升起》《非常完美》电影的嫁衣——服装艺术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沿革是息息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各具有特色同时电影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民族和社会传统中吸收其最典型的营养,把它抽象为符号,反映出时代、民族和社会特征,因此电影中的服装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而是特定时期的符号。
这时电影表达的某种意念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双重或多重意义,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为复杂、矛盾的结果,那么服装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影视中,嗳昧性的产生来自于众多影像元素,有时也建立在这些元素的对比关系上,作为电影一种表达的特殊载体,在这里将联系这种暧昧性关系来着谈一谈作为影像元素之一的服装道具在一部影片中所起着的文化符号以及社会学上的载体意义在一部电影中,作为电影表现的元素,有时候某些服装道具是导演作为一种象征与暗寓而刻意安排,来用以指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建构在文化学层面上— — “文化符号”,它在人类认识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电影作为一种导演或自觉或不自觉多意义的表达,又具备着某种社会学的意义,无疑是与影片中作为文化符号存在的具体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比较文化层面上看,西方文化有一种强调视觉的优先性和首要性的传统总之,在影视作品中,服装作为这一特定的文化意义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传统审美之上,无论是对角色心理塑造,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有多大,对场景氛围的烘托与营造上,还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学意义上,服装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艺术角度鉴赏中国电影服装从老师的课中我知道了中国服装设计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真正崛起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目前中国的服装业正由加工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型,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是一个加工业头号大国,但品牌还没有走向国际2005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青红》女主角高圆圆的“喜上眉梢”礼服,设计师祁刚虽然采用欧式礼服的式样,但水绿色的布料上水墨画“喜上眉梢”,是那么的有中国韵味和浪漫的意境中西合璧,完全西化的立体裁剪,设计元素却极其古典、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西方自由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范冰冰定制参加柏林电影节《苹果》首映式的特制礼服“年年有余”,大胆前卫的色彩运用,大量立体裁剪、强调层次体现了奢华、精致、妩媚的女性形象极具东方韵味的“梦回盛唐”礼服,华丽、讲究结构、里外层透;形廓以梯型、“S”型、大“X”型为主,非常注重立体剪裁以高级成衣与高级礼服定制部分相呼应,很有中国特色,服装中隐喻中国现代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