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艺术创作中的“鹤文化”的应用.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4520618
  • 上传时间:2021-08-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6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艺术创作中的“鹤文化”的应用 摘要:齐齐哈尔具有得天独厚的“鹤文化”资源,如果将其“鹤文化”元素与艺术创作进行有机地结合,必将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鹤文化与艺术应用的关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面入手:“鹤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鹤文化”元素在雕塑中的应用、“鹤文化”元素在书法绘画中的应用、“鹤文化”元素在刺绣印染中的应用等等 关键词:艺术创作;鹤文化;应用 齐齐哈尔具有得天独厚的“鹤文化”,如果将其“鹤文化”元素与艺术创作进行有机地结合,必将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鹤文化与艺术应用的关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面入手:“鹤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鹤文化”元素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鹤文化”元素在书法绘画中的应用、“鹤文化”元素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等等 一、鹤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鹤是最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早在是在《周易》中就有鹤意象的出现,《周易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我与尔靡之〔1〕《诗经小雅鹤鸣》中也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此,“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使之成为一种道德伦常的载体,一种积淀民族思维与心理的文化符号鹤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相沿承袭,并不断演绎与拓展,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星空中组成了一个多彩纷呈的鹤意象群〔2〕这些鹤意象经过不断的延伸与扩展,拥有了浓厚的文化元素和美学意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鹤千岁则变苍,又二千岁变黑,所谓玄鹤也崔豹:《古今注鸟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蚌蟒朝生暮死,尽其乐《淮南子说林训》)———这是写“玄鹤”的千年长寿,表达了人们对延年益寿期盼和祈祷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妾被病,不能相随,五里还顾,六里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我欲负汝去,毛羽自摧颓《故歌辞》)“相顾哀鸣,肝心寸断”“孤雄先绝,孀妻向影”庾信:《鹤赞并序》)———这是写“双鹤”不离不弃,坚贞不渝、情深意重的夫妻情义青云有意力犹微,岂料低回得所依幸念翅因风雨困,岂教身陷稻粱肥曾游碧落宁无侣,见有清池不忍飞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

      唐项斯:《病鹤》)———这是写“病鹤”感念知遇之恩、遵守诚信道义的品性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鹤有不群者,飞飞在田野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白居易:《感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杜牧:《别鹤》)———这是写“鹤”的天然的习性以及生理特征,象征隐士、君子清新脱俗,卓尔不群的象征意味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白居易:《感鹤》)“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苏轼:《鹤叹》)“樊笼毛羽日低摧,野水长松眼暂开”(欧阳修:《鹤》)“跼身三尺地,夜夜悲声鸣”(刘献廷:《放鹤诗》)———这是写“羁鹤”悲伤和隐痛,抒发的是一种文人困士的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闷与抑郁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阮籍:《咏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这是写“飞鹤”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气势,象征着志士们奋争向上、志向高远的情操凡此种种,说明“鹤文化“元素从古自今在文学作品中都以其意象和神韵参与到文学的创作之中道教把鹤看成仙人的骐骥、天国的使者、神仙的化身;文人儒士把鹤比作君子,与人格化的松、竹、梅、兰的品格相同;隐逸之士则视鹤为自身清高超逸人格的代表。

      二、鹤文化元素在雕塑中的应用 “早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鹤与人类既已有密切的关系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鹤骨笛,是已知距今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七音阶乐器实物,被誉为中国音乐史的奇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重器“莲鹤方壶”、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鹤”,蕴含着对长寿吉祥的追求;史说秦始皇生前曾多次遣使赴东海寻仙以求长生,死后墓中陪葬6件高大的青铜仙鹤〔3〕1923年8月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随着人们对鹤不断地认识,不断地赋予其新的象征涵义,自汉以来,鹤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物,被赋予了神话的意义于是,北京故宫太和殿汉玉白石之上的铜鹤盐城就有了被称为第一雕塑的“鹤鹿同春”雕塑雕塑是历史的凝固和文化的积淀,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雕塑,都体现着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文化特征齐齐哈尔号称鹤城,“鹤”是齐齐哈尔的标志鹤文化”雕塑是齐齐哈尔市的标志建筑如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鹤唳九天”不锈钢塑像、劳动湖畔的红塔塑像、西虹桥桥体鹤雕像等40多个鹤雕塑以及青云小区等社区建有多处鹤主题的雕塑等等,都不同程度彰显了“鹤文化”元素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地域文化因素作为城市文化特色最显著的特征,是城市雕塑规划最核心的依据,是“城市名片”和“城市印象”。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个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我们要在齐齐哈尔市内建设规划大量“鹤文化”雕塑,一方面可以体现齐齐哈尔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地标特点,彰显齐齐哈尔市的城市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感悟鹤城的文化特色,齐齐哈尔的城市精神,增强齐齐哈尔的城市魅力 三、鹤文化元素在书法绘画中的应用 “鹤文化”元素融入中国艺术可谓是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有实物和文字佐证的历史中,丹顶鹤经历了从自然物到人格化、从人格化到神化、从神化到生态科学化的演变过程,在中国的书法、绘画等领域多有丰富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以鹤作为素材入画的作品非常多,属于传承悠久的艺术题材之一这是因为在古代鹤的形象以及本身被赋予了很多的含义,它不仅代表长寿,还代表着一种中国式的精神,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气节比喻成鹤,并且在宗教的作用下,鹤的形象被推崇到了圣洁的意思〔4〕松鹤延年,松风鹤韵等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争相绘画和书写的题材宋代书法家米芾就曾做“鹤舞赋”书法作品唐代画鹤大师薛稷的作品可以说是千金难求。

      为后世鹤画的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朝以画鹤闻名于世的画家黄要叔所画的鹤,无论是在配色上还是在形象上,都属于高贵气息浓郁的形式,如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瑞鹤图》,以群鹤飞舞于殿堂之上的构图将鹤纹表述方式推到了极致;元代虽说绘画艺术走向下坡路,但画鹤名家也是可圈可点如王叔明所画的《松溪载鹤图》,堪称当世经典;到了明朝,绘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认可,如画家边景昭、将子成、赵廉被誉为大明宫绘画三绝,所画的仙鹤形象更加贴近自然,比如《双鹤图》《群鹤图》等;清代以来,鹤文化元素在绘画中已经完全民间化了,清末画家任伯年的《松鹤延年图》《五伦图》等就是例证一些年画、节日用品上的绘画都有鹤的形象鹤文化立足黑土地,传达着北国风情,在书法绘画方面,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审美意识,获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鹤文化书画艺术人才和鹤文化书画作品如被称为“中国画鹤第一人”的丹顶鹤书画名家丁宝栋、画鹤名家陈九怪、杜社艺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四、“鹤文化”元素在刺绣印染中的应用 历史上的建筑、服饰、绘画、陶瓷等不同载体均可承载人们对鹤的祈望和审美意识金銮宝殿御座两侧分立铜仙鹤,它们不仅护佐着江山社稷而且有助帝王增寿的意义;在服饰方面除了云鹤纹锦,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文官“补服”所绣的立鹤纹,它具有忠贞清正、正直贤达、忠臣良相、品德高尚的寓意,鹤被誉为:一品鸟;深受社会喜爱的鹤纹,在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的推进下,众多反映道教思想的鹤纹、八卦纹、葫芦纹等题材大量出现于瓷器装饰等领域,并深远的影响着后世纹样的演进。

      〔5〕战国时期楚国的《人物御龙帛画》,商代刺绣花纹,宋代的《瑶台跨鹤图》、明中期织绣《凤鹤樗蒲纹妆花缎帘》等就共同见证着鹤文化元素在刺绣方面的辉煌清咸丰八年(1858年)由画师曾寿山和绣女胡莲仙合作的汀绣作品《荷鹤图》2006年6月申遗成功,成就了我国第一批成功“申遗”2011年戛纳节,著名赏影星范冰冰的鹤裝礼服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该礼服以中国红为底色,上绣引吭展翅的仙鹤,纤美的鹤舞九天图案在拖地裙摆上更增大气姿态九只形态各异的鹤舞缭绕,中间缀梅兰竹菊四君子绣纹,幽芳逸致风骨清然,一派脱俗气质,独有的东方典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明弘治“青花松鹤纹折沿盘”盘心上半部绘一株象征长寿的古松,松叶夸张为扁圆形,内心以浓重青花点染,恰似表现成熟的松果;松下仙鹤双眼圆睁,似乎发现了久违的甜美松果仁,嘴巴微张、震翅大步向前;几许山石花草点缀其间,可谓是装饰印染中的精品:布局疏朗、笔墨粗旷、形象传神,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在寄托着古人追求自然和谐、吉祥安康的美好意愿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宫廷御用嘉靖“五彩云鹤纹罐”等馆藏陶瓷器及诸多鹤纹器物,将中国的鹤文化元素在印染工艺中了极致 作者:宋佳琦 赵文迪 邹凯欣 甘原茹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地.周易折中(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499. 〔2〕沈志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J〕.浙江学刊,2011,(5). 〔3〕〔5〕赏瓷爱玉呼群.浅述历史渊源的鹤文化(下)〔EB/OL〕 〔4〕邹乐.中国绘画中的鹤文化解读〔J〕.芒种,2014,(04).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