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大叔教音乐第三单元进阶版第二十七课.doc
18页第二十七课 中国旋律的和弦配置本课的内容共有两部分,先是如录像中的,沿用西洋音乐所使用的和弦来配置和声但在讲义中又加上了笔者所创制的中国的和弦首先,我们从中国的旋律说起:旋律的构成是音阶,由音阶生出旋律因此,研究中国的旋律就必须从音阶着手中国根据三分损益法的推算,是五声音阶,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 在光盘上,宋大叔指明,只要连接这五个音,不管你如何任意连接,都能得到中国韵味的旋律 但是根据宋大叔的研究(发表在《中国音阶的调性与和声》一书中),中国的音阶却并非是五声音阶,而是五要音二次音的七声音阶,这五要音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再加上变徵(#4)与变宫(7)二音,而形成的七声音阶 这个五要音二次音的七声音阶,才是中国真正的音阶在《中国音阶的调性与和声》一书中均有述及与佐证 以上是形成中国旋律的固有音阶 至于中国音乐的和声,迄今都是取自西洋音乐的和声 清朝末年,西洋以其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固步自封的大门,将视为夷狄之邦的西洋文化引进中国,其中宣教士带进了具有和声的西洋音乐,(虽然远在唐朝基督教已传入中国,但在音乐上的影响却是在清末发生使中国本来只有单音的旋律,也加上了和声的使用,以至于开始研究西洋音乐的乐理——音阶、和弦、和声。
这么一来,相随的问题就来了,所用的和声是什么和声呢?是直接采用西洋的和声;须知西洋和声是依据西洋的音阶构成的,它的音阶有主,有从,主音有其相随的属、下属的五度关系,它的和弦结构,以主音与主和弦为中心,其属与下属偕其代用和弦拱托着主音与主和弦,因而确定了西洋的调性,构成完美的和声体系 因此,西洋音乐是由音阶产生旋律,旋律显示和弦,而和弦支持旋律,和弦的连接支配了旋律的进行故此旋律与和弦是一体的两面 举个例子来说:五声音阶就构成中国的旋律吗? 这是世界闻名,叙述离别的苏格兰民歌 这首歌只用了五个音,没用4(fa)也没用7(si),只用这五个音就是五声音阶了吗?不,不是! 就它的和弦看,此曲的和声(和弦)完全根据西洋的七声音阶建立的,其开头的主和弦、其和弦的进行,以至于结束的终止式都是西洋音乐的和声体系因此,此曲虽然只用了五个音,但仍是七声音阶的结构,其和弦仍是根据七声音阶建立的和声体系 谈论这个问题,并非是只为了探讨较深的音乐理论,而是为了引导我们对音乐理论有一贯而正确的认识就拿认调来说,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宋大叔:这首曲是什么调?什么大调?什么小调?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最先的回答乃是:看它结束的音,乐曲结束在1(do)的就是大调,结束在6(la)的就是小调。
进一步的问题就来了,结束在5(sol)的呢?结束在3(mi)的呢?宋大叔接续的回答:你要会看和弦,乐曲开头是主和弦,结束也是主和弦大调的主和弦是1,3,5小调的主和弦是6,1,3乐曲结束在3(mi),要看这个3(mi)是1,3,5的3(mi),还是6,1,3的3(mi)?若是1,3,5的3(mi)则是大调,若是6,1,3的3(mi)则是小调乐曲结束在5(sol)的呢?要看这个5(sol)可是1,3,5的5(sol)吗?若是,则是大调 宋大叔极力反对的是简谱记谱都是用1=X(1=C,1=F,1=bE……)的写法,12年前返国之初,见所有乐曲,凡是简谱记谱的都是一律如此标注调名,并有一位高中的资深音乐老师向我抗议,这仅是为标明乐曲的音高而已,而不是为了别的但这么一来,大小调都不分了,当然也就连带着何为主音与主和弦都不管了,其后相随的和弦就都完全抹煞了宋大叔写过一篇论文,名为《穿裤子的都是男人吗?》(此文发表在宋大叔圣乐事工网站上),以讽国内的音乐学者们,这么重要的问题,竟然等闲视之,竟然无人看重 经过以上的讨论,西洋乐曲的调名与调号都能清楚的掌握了 主和弦开头(1,3,5的是大调,6,1,3的是小调)(或有以属(7)和弦开头的,属(7)和弦开头的乐曲,常是不完全小节,自弱拍开始。
主和弦结尾(乐曲结束在1,3,5的是大调,结束在6,1,3的是小调),乐曲结尾是主和弦若是再仔细一点,其倒数第二个和弦,则必须是属或属7和弦;属(属7)接主和弦就是标明调性与调名的最好明证或许也有下属和弦接主和弦的变格终止(又称教堂终止) (虽然西洋音乐也有小调(平行小调,或关系小调)开始,大调(平行大调或关系大调)结束的,但其调性与调名,在和弦的表达上却都是一目了然的清楚 在本课探讨中国旋律配和弦之前,先谈了西洋音乐的音阶与和弦,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要使我们知道,西洋音乐由主音、到音阶结构、形成旋律到和弦的建立(做成和声),是一个完全的体系,这个体系完全而紧密,使我们对此有深刻的认知 但中国旋律的音乐呢?是什么调呢?主音是什么音呢?是什么音阶呢?更别谈用什么和弦了?我们在清末民初仍是单旋律的音乐呢! 是西洋音乐的“入侵”才唤醒了我们——“要用和声呀!”但用什么和声呢?直接把西洋的和声“搬”过来用吗?西洋文化的接纳,中国人就跟着穿西装了,留洋人的头了,喝西洋的咖啡了!音乐也就用了西洋的和声(和弦) 须知:和声(和弦)是建立在音阶上,西洋的音阶有其特性与调性,西洋的和弦是根据其音阶的调性建立的,中国的旋律直接采用西洋和弦那算什么呢?西洋佬戴个瓜皮帽,穿个长袍马褂就能像个中国人吗?! 因此,要有深入的认知,确立中国的音阶,然后研究中国的音阶,创立表达中国音阶的和弦,才是真正的为中国旋律配置表达中国风味的和声。
实际的问题来了,必须矢志于中国音乐的研究,以创制中国的和声体系在现实中,一个青年人吉他一弹,信口一唱,随着时下的西洋歌曲的感染,有谁还拘泥在中国的五声音阶,或是宋大叔制定的五要音二次音的七声音阶?时至今日,固然也有“刻意”的使用五声音阶做成中国旋律,但在旋律中,年青作曲者特别是流行音乐的作者,受了西洋音乐的熏陶,自由的将7(si),4(fa)这两个音使用在中国韵味的旋律中先是用7(si)这个音,最先这个音用的不多,而且把它放在和声外音的位置上,以减少冲淡中国的韵味,像在光盘上所举的例子:赞美诗歌1218首的1062首《我荒漠的甘泉》(此曲原为bA大调,在光盘上写成简谱) (此曲用了两个7(si)都是用在弱拍,当作和声外音处理再来一首:《中国的早晨五点钟》(小敏的作品,迦南诗选) 小敏这首歌也是使用了两个7(si)(在与小节),其实这两个7(si)该视为是同一个位置,都是用在弱拍,当作和声外音处理 这两首歌所用的7(si)对于中国旋律的表达并没有什么影响 还有,《中国的早晨五点钟》这首歌也“采用”了西洋的曲式,它是非常完整的二段式我说她是“采用”并不标示她是研究了西洋的曲式学,而是西方的传统圣诗唱多了,并行乐句很自然的成为她旋律的表达。
因此,她信口唱出来的旋律就暗合了西洋的规则宋大叔要提出另外一首中国旋律的诗歌来,它也是在五声音阶中加了7(si)的音它是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我心旋律乐团”所创作的《耶和华是爱》,此曲所用的7(si)在与小节,另外还有一个是在小节的,小节的这个7(si)可以理解为和弦音了当它在和声上有地位的时候,它就冲淡了五声音阶的韵味请参考前方第二十五课169页的此曲)但这个7(si)在和声最有地位的乃是因在完全终止式中的那个V(特别是V7)所含有的7(si),这个7(si)决定了调性,也带入了西洋音乐的成分,冲淡了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的韵味以上的三首歌,都似乎是在乐曲的结尾处“刻意”的避开了这个7(si)音(我说它们是“刻意”,应该是认定不把这个7(si)用在旋律中,以避免影响更多的中国韵味 另一个出现在今日的中国旋律中的音就是4(fa),这个4(fa)对中国旋律的特性形成更大的冲击宋大叔发现,在中国的清乐音阶中有这个音——这个音在古籍中称为:“龢”中国的清乐音阶乃是: 这个清乐音阶的由来一点也不难解,它是将:重新排列立即就成了古籍中的清乐音阶了: 虽是如此,但我们却完全不能说,这个4(fa)的使用是出自中国固有的清乐音阶。
我们只得承认,这个清乐音阶——与西洋的大音阶相同的音阶,完全是受到西洋的影响 一个身为现代的青年爱乐者,接触了西洋音乐,相随的西洋音乐的大音阶,就进入其音乐的领域,在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何尝不是引用西洋音乐的歌曲、乐理,乃至于音乐专业的领域,沿用西洋音乐的和声学、曲式学因为中国音乐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只能传授外来的西洋音乐 此时中国的五声音阶已无法固守,必须是更新,迎向新的中国音乐观念,7(si)、4(fa)来了,年青的作曲家用了,不是研究了中国音乐而后使用的,而是随着对音乐的喜爱,自由的接受了,表现了,就这么用了,引导中国音乐这么走的,不是学院派的学者们,不是音乐殿堂的严肃音乐,而是时下的流行歌的作曲者,引导着群众,或是完全不顾中国音乐的本质,或是加上7(si)、4(fa)成为有中国韵味的新歌 请看这首《爱 喜乐 生命》 这首歌开始的乐段是中国的五声音阶所构成的旋律,到了第小节,7(si)的音就来了,而是摆明了乐句的结束是用半终止的属和弦此曲在第二十六课181页,请自行参考 而后乐段由到小节就是用了有7(si)、4(fa)的七声音阶了,7(si)、4(fa)这两个音我称它们为“动音”,带出了生动与活力,与前乐段对比。
你能接受这样的中国韵味却加上七声音阶的旋律表达吗? 不管你是否接受,年青的作曲人就是这么作了,就是带着中国音乐向前迈了一步 宋大叔未把此曲列在本课,是因为在曲式上、在和弦的连接上、在终止式的使用上,都是用的西洋音乐,连那个半终止也使用了重属和弦;因旋律的表达也不忌讳了 以上所谈,都是旋律的改变,这是西洋文化向东方形成的影响,是个巨大的潮流,谁也不能(也不必)返其道而行的抵挡 至于和声呢?我们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和声,都是沿用西洋的和声,(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在为中国制定和声,但迄今却均未获共识在这样的情形下,要依靠什么法则来规范和弦的配置呢?中国音阶是什么呢?其音阶的特性是什么?如何依其调性建立和弦呢? 因此,宋大叔放弃西洋的和声体系,不管和弦的法则,只说了一个意见——依旋律的显示,选择你认为好听的音响,来为中国旋律配置和弦吧!西洋和弦的法则可作为参考,但不必受限于他们的法则 在光盘上为第一首歌《我荒漠的甘泉》配置和弦时,宋大叔强调:“别用重属和弦”,因为属和弦(特别是属7和弦)有7(si)也有4(fa),这两个音的出现是会影响中国的风格的,但在旋律避开这两个音的出现,在和弦中也能避免吗?因此要别用重属和弦,因重属和弦又包含了属调的这两个 “动音”。
但当面对第二首歌《中国的早晨五点钟》,问题就来了,小敏循着她所唱过的多首诗歌,写了个西洋的并行乐句,在第小节的前乐句,写了个非常西化的半终止,这个半终止在旋律上是典型的重属接属,不用重属吗?除了用重属没有一个和弦能与它相比拟的怎么办呢?用吧,这个中国旋律已经是采用了西洋的法则与音响了这就是现代的中国旋律中要置入的西洋音响好!现在就依旋律对和弦的显示,为这首歌配置和弦,请您弹奏,听其音响;或是您也可有别的和弦配置,但要求有良好的音响效果即可1)《我荒漠甘泉》的和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