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证候特征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pdf
3页·406· 中医药2010年6月第29卷第6期Beii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10.Vo1.29.No.6 118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证候特征及 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 ,k 靳淼 安红梅 唐红 沈远东 冯永康 徐戈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例DPN患者进 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O.37%,阴虚17.59%,阳虚l2.96%痰湿11.11% 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于气虚、阴虚证 0.05)血瘀证HbAlc与气虚、阴虚 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腓总神经 的CMAP 5种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05),阳虚、血瘀证比其他证型波幅降低 表2中医证候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F反应的关系(露蜘) 与阳虚、血瘀证比较. P 阳虚、血瘀证比其他证型SCV明显减慢远端 LAT延长,SNAP降低 4讨论 中医学对DPN的认识历代医家多有提及散见 于“消渴”“痹证”“痰证”“痛证”等疾病的论述中,随 ·408· 塞生医药2010年6月第29卷第6期Beiiin~~um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10.Vo1.29.No.6 表3中医证候与腓肠神经的关系(露蜘) 与阳虚、血瘀证比较, P 在比较证 侯频次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时发现血瘀证患者 HbAlc相对于气虚、阴虚患者高.HbAlc代表过去 4~6周的整体血糖水平,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糖代谢 控制的金标准.许多研究发现.HbAlc水平升高可 增加糖尿病微血管甚或大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11】 电生理检测是诊断DPN的最重要的客观指标 我们的研究发现,阳虚、血瘀证患者在CMAP、SCV、 LAT、SNAP方面与其他3种证型的患者有统计学差 异在DPN患者的检测中腓肠神经感觉神经的测定 敏感性最高【埘.而本组患者腓肠神经的各项检测指 标证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在运动神经及F反应 检测中仅CMAP有统计学差异,可以看出腓肠神经 感觉神经的测定不仅对DPN的诊断敏感,对证型间 的差异也较敏感诸多研究表明,年龄、病程、高血糖 是DPN的危险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讲,阳虚证有 因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而出现的畏寒肢冷、自汗 等虚寒之象,多为病程/3久,阴损及阳,寒凝血脉,气 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而血瘀证 为血行不畅,壅遏经脉而症见疼痛、肌肤甲错诸症, 也是多因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煎熬津液,血黏成瘀, 阻滞筋脉而成现代证候研究也提示.随着病程的延 长和年龄的增长,阳虚、血瘀的程度也渐进加重【,51。 从本组统计中也可看出,阳虚证、血瘀证与电生理检 测的相关性最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能够统 一辨证标准,我们可以将电生理参数作为中医辨证 的参考指标,从而为治疗DPN提供更为客观化、可 重复性的辨证依据 参考文献 【1】Poneelet AV.Diabetic polyneumpathy.Risk fact0rs,pat· ters of presentations,diagnosis,and treatment[J].Geriatrics, 2003,58(6):16-18. [2] 张惠芬主编.实用糖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166. 【3】 Consensus statement:Repo~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an Antonio conference on diabetic neumpathy.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 DiaJ)etes care,1988,1l(7):592—597. [4]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候部分【S】.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l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IJ缶床研究指导原则 【S】.第1辑.1993:215—218. 【6] 高长玉,段伟松,潘栓珍,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 辨证与电生理所见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oo7,27(8):686-688. [7】 陈盛业,张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的集释【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818—820. [8】 刘敏.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 系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ll(2):132—134. [9】 胡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与神经传导速度 相关性探讨[J].广西中医药,2005,28(1):12—14. 【10】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7:301. [1l】洪天配.关于HbAlc测定全球标准化的共识[J].中国糖 尿病杂志,2o07,15:768. 【12】陈阳美,林丽萍.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 诊断价值叨.I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2004,13(2):67—69. 【l3】张进,薛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 医学,2008,31(10):721—723. 【l4】候宁宁,邱明才.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免疫机制【J】.国际 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7:68—69. [15】吴利群,梁晓春,姜楠,等.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神 经传导速度分布及中医证候特征分布【J】.中医杂志, 2008。 49(3):251—254. 作者简介:靳淼,女,36岁,在读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疾病 (收稿13期:2010一Ol一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