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马3系325i更换变速箱油.docx
19页宝马3系 325i更换变速箱油 免责声明:根据本简介进行任何维修操作,本人概不负责预告:下集请看更换后下差速器油过程E90 发动机、变速箱型号、后桥差速器、各种润滑油型号1. 国内常见宝马320i(发动机型号N46B20 OL)和325i(发动机型号 N52B25 OL)配备的自动变速箱均为德国ZF生产的GA6HP19Z型6前进挡变速器 2. 320i的后桥差速器型号为168L,325i的后桥差速器型号为188L 3. 自动变速箱油原厂为ZF – Lifeguard Fluid (6-HP),这个油是全合成配方,分为1升装、4升装、5升装,价格大约是100-130元/升 (淘宝上很容易可以容易搜索到) 4. 自动变速箱滤芯跟底壳是一体化设计(淘宝也很容易搜到,核心字眼为“宝马+E90+自动变速箱+滤芯”,大概价格是650元-800元之间,这类产品一般没有假货,但是也要找个有信誉的商家) 5. 320和325i的开放式后桥差速器油原厂为嘉实多Castrol SAF XO,核心规格有3个:1. 全合成油、2. 75W-90、3. API 规格GL-5 6. 详细规格请见 7. 335i的后桥差速器为(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用的是嘉实多CastrolSAF XJ,核心规格是全合成油,GL-5,75W-140宝马官方立场1. 根据宝马官方说法,自动变速箱油和后桥差速器油终身免更换。
2. 同样使用德国ZF变速箱的奥迪和大众也是如是说美国车友的实践1. 每50000英里(折合7万-8万公里)更换一次一般够用 2. 更换自动变速箱油,一般需要消耗4.5升 – 5.5升,取决于是否更换滤芯操作中最好准备两个4升装,或者一个5升装+2个一升装(因为万一撒了,或者误操作,起码还有备用的) 3. 更换后桥差速器油,请准备两个1升装的 4. 实际操作中,后桥差速器原装嘉实多Castrol SAF XO和 SAF XJ市面极为罕见,美国车友推荐的替代品往往是红线 Redline 75W-90 和 75W-140全合成油(淘宝上也有卖)下面是本人的近期更换自动变速箱油和滤芯的实际观察1. 本人一台华晨宝马2008年宝马325i(经过核实,所有传动部件均为德国原装) 2. 从2008年至2010年8月间,行驶不到25000公里(折合不到18000英里),本次更换下来的5升多自动变速箱油已经是全黑的(请看更换过程图片) 3. 理论上变速箱是与外界绝缘的,但是我的实际发现是在北京经过短短25000公里,我的变速箱油已经全黑了,滤芯上一层厚厚污垢 4. 因此如果你的日常行车都是城里堵车,本人建议每3-4万公里更换一次变速箱油和滤芯,如果是高速公路为主,建议5-6万公里更换一次。
总之,换就比不换强 5. 更换后,变速箱心里感觉略有顺滑(但是没法量化),但是不是很明显正如几个美国发烧友的观点,如果更换后明显发现顺滑,说明原来的油太脏了,也说明磨损已经发生了 6. 无论如何,正如e90post和bimmerfest上无数发烧友的观点,宝马官方宣称的终身免更换润滑油是比较不靠谱的世界上没有终身不坏的东西宝马这样宣称的理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车性能优越,而且一旦几年后变速箱损坏,宝马直接你换变速箱,反正你付钱如果你的车准备只开3-5年,可以不换,但是如果你打算把车保留到10万公里以上,请考虑更换变速箱油自动动变速箱油和滤芯更换过程:1.备件:a. 起码7升原厂变速箱油,不推荐任何其他品牌b. 1个能容下10升的量筒,越大越好,一般汽修店都有c. 手捏式加压油泵(一般加汽油的那种就可以,请参考照片,请自己备一个,以防汽修店没有)d. 各种型号工具,因为中国人工便宜,没有必要自己在家或者停车场换,一般汽修店工具肯定工具齐全e. 请彩色打印并携带上述几个参考文件以及本文,让维修师傅通读5遍,然后自已一定要在一旁指导这个维修过程虽然不复杂,但是后果可以很严重重申本人的免责条款f. 请当天穿破烂衣服,被油溅到身上也不心疼。
2.过程a. 让车充分冷却到30到50摄氏度之间,实际操作,就是开到汽修店,然后打开车头盖,北京地区散热45分钟左右,其他地区自行斟酌b. 水平把车架起,请保证是水平的c. 宝马E90为保证车底流线型,在变速箱下方有一大块塑料挡板,需要拆掉(请看图片1:拆掉变速箱下方塑料挡板后)d. 然后用手触摸变速箱底部,确认温度30-50摄氏度之间(就是温温,但不烫手)e. 这两个螺丝需要最先拆除,不然没有操作空间(请看图片2:指示这两个螺丝位置)f. 拧松加油孔螺丝,在确定能够把加油孔螺丝拧下来以后再往下进行别先泄了油,再发现加油孔打不开)(请看图片3:指示加油孔和卸油孔位置)g. 在拆掉加油孔螺丝以后,再拧开泄油孔螺丝小心,变速箱油会大量涌出,大概有4.5升左右,请尽量用量筒接好以便精准测量,也避免污染地球请看图片4:显示了经过2年、25000多公里后就已经不像样子的变速箱油,实际上是乌黑色的,难道中国空气真的那么差?)h. 待油流尽以后,把泄油孔螺丝装回去,然后开始拆下变速箱底盘(滤芯跟底盘是一体的)底盘周围一圈全部是螺丝,另外拆的时候不要着急i. 拆最后几个螺丝要小心,因为底盘很重,里面还会残留0.5-1升变速箱油,不要溅到身上。
请看图片5:拆下来的变速箱底盘连滤芯,看看上面的一层污垢;请看图片6:显示滤芯磁铁吸附了多少金属粉屑)j. 拆改新底盘连滤芯的包装,摘掉滤芯的盖子(盖在那个突起部分的顶上),仔细比较新旧底盘确定完全相同以后,用手沾点新变速箱油,把所有密封圈涂抹一遍,然后反向安装所有螺丝k. 确定所有螺丝安装完毕后,用手捏泵把全新润滑油从加油孔灌入(请看图片7:加油泵操作过程)l. 大概4-5升以后,油开始溢出,叮嘱修车师傅请勿认为已经完工m. 然后要修车师傅爬上架在半空中的车内,点火,然后脚踩刹车,同时在各个档位之间反复换挡5分钟(记住:这个时候,加油孔还是处在打开状态)n. 5分钟后,然后需要另一位师傅继续用手捏泵加油,直到变速箱油再次溢出,这是可以把油泵导管取出,把加油孔螺丝拧上,然后熄火o. 再次确认变速箱密封圈没有漏油之后,装上塑料底盖把车降到平地上p. 更换后缓慢行驶10分钟,确定没有异常的话,回家原则上我不愿意公布在哪里买的配件、那家店提供的操作,以免广告之嫌北京地区有需要的,私下联系但是原则上只要是专修宝马、奔驰、奥迪变速箱的汽修店都应该都应该工具齐全无论如何,我鼓励车主在一旁观看并且尽量指手画脚。
顺带让修车师傅把节气门清洗了一下2万公里,节气门清洗前全是污垢清洗工时费仅60元图片1:拆掉变速箱下方塑料挡板后图片2:最先需要拆掉的两个螺丝,腾出空间图片3:变速箱加油孔与卸油孔位置图片4:显示了经过2年、25000多公里后就已经不像样子的变速箱油,实际上是乌黑色的,变速箱应该是密封的但是对比一些老外50000英里后更换出来还是略显金黄的旧油,难道真是因为中国空气差?图片5:拆下来的变速箱底盘连滤芯,看看上面的一层污垢图片6:变速箱滤芯磁铁吸附了多少金属粉屑图片7:加油泵操作过程关于自动变速箱油,参考这个老外49300英里的2006年325i他陈述换下的油仅是介于金黄与黑之间 “The oil was GOLden yellow to black and it contained some gray matter (friction disc MATERIAl)”而我25000公里换下来的油是黑色的,已经看不出任何金黄色,而且底板已经全是污垢另外我不属于虐待车一类手动变速器随着离合器摩擦片互相摩擦损耗,粉末会进入变速箱油因此油需要更换关于标准化操作和安全性:1. 这个操作从E46宝马3系开始就是如此的标准化,是美国车友根据官方出版的Bentley维修手册操作出来的。
而且这个操作远没有你想的精密本质是把车架起、放油、拆掉20-30个螺丝,换滤芯也许关键的是需要严格一步一步按照标准操作 2. bentley手册125美元一本,修车行业圣经3. 同意你说的要找专业改装店,因此我建议,如果任何想试的朋友要么找一家专修宝马奥迪变速箱(即德国ZF自动变速箱)他们应该都懂,要么把我的手册打印出来交给师傅读五遍更换效率1. 我非常同意这种手工换油法完全不能够更换Torque converter中的润滑油(美国车友估计还有3-4升),但是我不是洁癖,换一点比一点不换强油类的特性决定了,假设新油和旧油混合 = 半新油,但是肯定比不换强 2. 很遗憾的的是宝马ZF6速变速箱设计上没有可拆卸的冷却管,即使4S店更换,也是这样手动换油 3. 相比之下,一般美国车上变速箱的冷却管可拆卸,平时是用来冷却变速箱油,更换变速箱油时把他们拆下来连接到换油机上机说道大众速腾,本人2003年亲手换过美国第4代捷达(国内宝来)自动变速箱油,操作跟宝马基本一致,有以下图片为证当时车有10万公里,换了4.5升油,换出来的是黑色的国内人工便宜,因此我才不自己费事其实很简单另外见仁见智,应该没有任何润滑油是终身免换。
的确让我吃惊的是我的宝马325仅开了2.5万公里,变速箱油的浑浊程度已经达到在美国大众宝来开了10万的水平请详细读我的原文我吃惊的就是鬼子6万英里换出来的是介于金黄色和黑色之间我2.5万公里换出来的是乌黑色的我没有认为每两年换一次我只是针对我这个数据点提出对“终身免换”的质疑另外,变速箱油是不应该变黑,因为运行环境没有高温,这一点不同于在内燃机中的机油另外,我绝对相信10万公里以内,啥东西不换,变速箱报废也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我的车没打算10万公里淘汰如果你非要等到像下面这个老每宝马E39的5系跑了7万英里,约10万公里,变速箱油跟泥巴一样时,决定再换或者还是相信终身免换,我不勉强另外,请不要嘲笑老美烧包老美的汽车文化比咱们早40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