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唐代登高诗的空间意识.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696559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唐代登高诗的空间意识    Summary:由于唐代登高诗本身具有一个内在的“空间属性”,所以探讨它内含的空间观念是对其进行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央—高处”是中国古人空间观念获得的基点,唐代诗人的登高书写总是把自己置于这样的中心位置,表现出敏锐的空间感知力、阔达的空间距离感和深刻的人生孤独感,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恋阙”等情绪都成为唐代登高诗的重要主题Key:唐代;登高诗;空间意识:I207.22 :A :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天直观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知觉能力,探讨各种艺术的空间意识一直是文艺批评、艺术哲学和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中央—高处”与中国人空间意识产生的关系,并由此将唐代登高诗看做一个整体,讨论它所携带的人类学信息及其空间意识和艺术表现一空间和时间观念是人类对世界存在形式的思考而产生的抽象观念,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知觉形式因此,康德把时间和空间定义为人类“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认为时空观念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能力;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认为空间和时间的现象对于一切有机存在物都必然是同一无二的,这是十分天真而无根据的想法。

      ……显而易见,我不能把较低级有机物的空间知觉与人的空间知觉混为一谈即使在人类世界与较高级的类人猿世界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清清楚楚抹杀不掉的区别[1]58但是,人类的时空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和实践劳动中逐渐获得的《淮南子·齐俗训》“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的说法就道出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世界无法分辨的事实人类对世界的“童蒙不知东西”源于心灵的混沌只有当人的心灵打破混沌状态之后,外在世界才会变得可以辨识这心灵混沌状态的终结恰恰是人类时空意识的产生文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迈出了第一步因此,在标示人类文明第一道曙光的上古神话中,混沌天地的破碎和人类时空意识的获得是一个被讲述的重要话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庄子·应帝王》中的记载: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2]228据袁珂研究,浑沌又为浑敦《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有神鸟……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而帝江即帝鸿,即黄帝,亦即浑沌[3]47按照《山海经》和《庄子》的说法,浑沌面目全无,没有七窍,也就是不具备感官感受能力,“所以它既不能感觉外部世界的存在,又不能认识各种存在之间的关系。

      因此,这则神话中的浑沌形象其实是无序的象征,所以对于浑沌而言,空间和时间都是不可想象的[4]24倏、忽与浑沌不同,它们分居南、北,本身就代表空间的分割;而倏、忽二字的本意均为瞬息的时间,所以倏、忽是明确的时空意识的象征、秩序的象征相似的创世神话还出现在《淮南子·精神训》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枚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5]503阴、阳,在天体为月与日,在时间为黑夜和白昼,在空间为东(南)与西(北)八极即八方位置可见,这一创世神话也是讲述时空秩序对浑沌无序的代替就中国古人的空间意识来讲,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下等空间方位的确立,是与“中”的观念密不可分的《老子》说“前后相随”,突出了一对空间观念的对立和统一,所以,东(南、前、左、上)的观念有赖于西(北、后、右、下)观念的确立,反之亦然然而上述空间方位的出现又有赖于另一个空间方位的确立,这个空间方位就是“中央”,然而这个“中央”并非是任意一个处所,正如张法所说,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中央”的确立一定要满足一个重要的感性条件:具有一定的高度。

      它是高山或者高台,甚至是高山上的高台即使是没有相对高度的中央空地,也会因为人们接下来的活动而马上获得一定的高度这个活动就是树立标杆[6]16标杆,是一个在感官上具有明显垂直高度的事物,它是人类从自己的身体构造的特征得到启发而产生的与其他的物种相比,人类是唯一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进化的结果使人类的身体不是平行而是垂直于地面只有一个身体垂直于地面的物种才能具有“立杆测影”的智慧人们在高台、高山或空地上通过立杆测影来观察天象,尤其是观察太阳通过对太阳升、落的观测,人类首先确立了东西方位,然后是南北方位与水平方向的东西方位不同的是,由于标杆影子在中午时最短、在黑夜是全无,人们又把南北方位想象成是垂直于水平方向的这样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就获得了最初的空间观念简言之,人类的空间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但是当人类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之后,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空间(和时间)意识不仅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并且对于文明社会的人们,呈现出先天的遗传性,它已经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本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德才把空间(和时间)意识定义为人的先天感性直观中国古人空间观念的获得与具有一定高度的空间处所“中央—高处”密切相关。

      因此,从发生学和心理原型的角度来说,唐代蔚为大观的登高诗与古人的空间意识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正如上文所述,空间意识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方位感,唐代登高诗对空间方位的感受可谓极其敏感: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卷49,张九龄《登城楼望西山作》)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卷83,陈子昂《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北分阳台陌,南识郢城阡卷86,张说《登九里台是樊姬墓》) 北际燕王馆,东连秦帝桥卷97,沈佺期《登瀛州南城楼寄远》)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卷180,李白《登瓦官阁》)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卷201,岑参《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卷216,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卷352,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卷441,白居易《寄题杨万州四望楼》)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卷535,许浑《登尉佗楼》)以上诗句中的方位感,有些是实写,有些是虚写(比如对偶的需要),有些来自现实的地名,有些来自历史的典故不论哪种情况,都是诗人站在高处时一种无意识的表达可以说,诗人每每登到高处,他的方位感就极端敏锐起来与方位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要素是距离感。

      这一点在中国古人十分清楚,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的书写就是以“方位+距离”的典型模式展开的,比如《山海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山海经·南山经》);《水经注》:“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水经注·河水一》);《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徐霞客游记》:“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而唐代诗人登高之际,对距离的空间敏感甚至与地理学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卷96,沈佺期《夜宿七盘岭》)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卷125,王维《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卷130,崔颢《题潼关楼》)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卷180,李白《登新平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卷227,杜甫《登高》)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卷510,张祜《登广武原》)势比凌歊宋武台,分明百里远帆开卷522,杜牧《题池州贵池亭》)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卷539,李商隐《岳阳楼》)按照康德的说法,空间意识在根本上是一种区分意识人类空间意识的觉醒是深刻的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差异的结果,即使是完全相似的事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事物,康德举的例子是人的左右手:“一个物体的图形可以与另一个物体的图形完全相似,而且广延的大小也完全相等,但尽管如此仍留下了一种内在的区别,即包围一个物体的表面不可能包围另一个物体由于这一表面限定一个物体的立体空间,即使人们任意地旋转和转动另一个物体,它也不能充当另一个物体的边界,所以这种差距必然是一种建立在内在根据之上的差异[7]385因此,唐代诗人对空间意识的敏感实际上是深刻的地领悟到了不同事物(包括人)之间的根本差异这从唐代诗人所喜欢的空间词汇可以看出来从我们列举的诗句来看,唐代诗人在登高诗中对方位和距离的描述往往用一些夸张的词语,比如“天涯,天南,海北,万方,千山,南天,海际,万里,千里,百里”等等。

      这些词基本上都不是实写这并不是说具体的、确定的、数量小的方位和距离描写不能表现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距离的短小不能明显地让人觉悟到这种差异人们在短距离中往往忽视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异只有把距离拉长,才能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意识到这种差别差别是一种分离的结果而非融合的结果,因此登高望远,诗人所处的阔的空间环境,马上激发了心灵的孤独感正是这种孤独感使登高诗与中国文学中的“思乡”、“恋阙”等重要主题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三1.登高诗与思乡主题思乡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之一,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思乡主题在登高诗中的表现尤多,“登高望远,是中华民族用以表达思乡之情的习惯性行为……古代作家围绕登山、登楼、登台、登亭等等情景,创作出无数抒发乡思情怀的优秀作品”[8]298事实正是如此,唐代诗人每每登到高处都会抒发怅惘的乡愁: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卷53,宋之问《登逍遥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卷130,崔颢《黄鹤楼》)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卷201,岑参《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卷352,柳宗元《登柳州峨山》)回首云深处,永怀乡旧游卷357,刘禹锡《登陕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卷439,白居易《庾楼晓望》)然而,何以如此?虽然古代交通不便,但是几十里的距离还不足以造成人在异乡的感受诗人在离家乡几十里远的邻县写诗时,大发他的思乡情怀,这种情况在古典诗歌中还不多见如果在这个时候,诗人真的思乡了,那么他尽可以很容易地找一个时间回到家乡这样,思乡的这种情怀就转化为行动,而不是艺术了所以,只有当现实的距离超出诗人的行动能力时,思乡才有可能出现在诗歌中当然,对于超出行动能力的距离,诗人仅仅凭知识就可以认识它的遥远但是,作为艺术的诗歌不是认识的产物,而是感性和想象的结果只有当诗人通过一切办法都不能接触到他向往的家乡时,他才真的相信故乡确实是遥不可及的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登到高处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根本上是一个物理学和生理学的问题,它的内在逻辑源于地球的球状表面的构造和人的视线不能转弯的生理局限试图在一个巨大的球状表面上将视线尽可能地推远,只能提高所处的立足点 然而,即使诗人登到高处,他的视线所及的距离也是有限的首先,诗人们攀登的高度是有限的其次,登高望远还有空气的能见度和视力的极限度等很多附加条件的制约但是,唐代诗人站到一个高处的时候都写了些什么呢?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是一些夸张性的词汇:天涯,天南,海北,万方,千山,南天,海际,万里,千里,百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