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小说《唐传奇》《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doc
4页唐传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哪些特点?1.描写典型,独具个性; 2.通过矛盾刻画人物;3.细节描写,心理刻画; 4.衬托渲染,宾主分明一、 体制上,以传记体为主,“传记”是唐传奇最突出的特点有别于说明文个应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二、 创作上,以虚代实一)唐传奇把神仙鬼怪的传闻当做谈笑中的资料,不看成是生活的真实二)写现实人生,不拘泥于生活中的真人真凭事三)摆脱“依托”的旧传统,凭想象撰写作品三、篇幅曼长,叙事婉转,描写细腻简析《红楼梦》中的空、色、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中成就最高的小说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总体构思已经有过简要的交待,那就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段话,落实到小说的具体描写中,不难发现,这部旷世杰作实际上包含了三个世界,即:以大观园为中心的情的世界,以荣宁二府为映现中心的色的世界,以太虚幻境、大荒山、甄士隐为具体象征的空的世界在佛学里,空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色乃是万物本体(空)的瞬息生灭的假象;情则是对此假象(色)所产生的种种感情 在《红楼梦》的三个世界中,空的世界处于最高层面,是《红楼梦》全书所描写的一切人物、事件的本源,它派生了色的世界和情的世界,又是色、情两个世界的最终归宿。
“空的世界”具体包括《红楼梦》前五回中描写的具独立意义的三个神话第一个神话是无材补天;第二个神话是木石前盟;第三个神话是太虚幻境例如:大荒山无稽崖是荒诞无稽之意,其抽象意蕴就是空幻和虚无与女娲炼石神话相联的就是木石前盟神话,具体讲述了顽固具有灵性的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上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脱去草胎本质,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下凡人间,是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其灌溉之恩,也愿下凡为人,以一生的眼泪还报神瑛侍者,是为林黛玉天国里的木石前盟转化为大观园中的宝黛爱情,这便是情的世界的最真写照 大家都知道金陵十二钗中转世为荣国府管家少奶奶的王熙凤吗?她便是色的世界的核心人物她处于声色利争夺的漩涡之中,而失去了纯真和灵气,变成了情的世界的异已分子情的世界寄生于色的世界之中而又超越其上情的世界是天国里太虚幻境在地上的落实,是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少男少女们的伊甸园它多是以生活于情的世界的众多小儿女的爱情或婚姻的悲剧而告终,这也是木石前盟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及他与薛宝钗金玉良缘难以抗拒的婚姻悲剧 尽管大观园这一情的世界在作者笔下被渲染得妩媚多姿而又充满着诗情画意,然而它在与色的世界对应斗争中很快归于消亡。
情的世界如此脆弱,正说明了处于那个时代的作者看不到社会人生的光明前景,其美好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独有情痴抱恨长美好生活的逝去,爱情理想的破灭,镜花水月一般的梦幻意识浸透了曹雪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曹雪芹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作为社会人生的彻悟者,认为色的世界的一切,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都是空幻的,追根溯源看待社会人生和大千世界,悟出了人生的玄机:人生自彼岸到此岸,又由此岸达彼岸的整个过程正如红楼一梦,一切终属于空 空、色两个世界还通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的瘶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以及甄士隐等人物活动联系起来,甄士隐随跛足道人出家时所唱的好了歌,那种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生命感悟,也直接指向空幻 总体来看,《红楼梦》构建的是一个空、色、情的立体世界,空为源为始,色为表为象,情为根为基,三者交融渗透,互为表里,形成了由因空见色到自色悟空的大循环《西游记》(一)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造的中心,《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之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它很难离开现实的土壤而作纯粹艺术的加工。
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就源自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吴承恩正是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他才会创作这样一部素有“反抗者赞歌”之誉的《西游记》而这种反抗精神主要是通过嫉恶如仇、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妥协的主人公孙悟空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的 ( 二)《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之二――――塑造了兼具兽、人、神三性特点的孙悟空1.孙悟空是猴,所以猴子的一些生物属性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身上2.孙悟空又是神,孙悟空一出生,便非同一般,“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坐在灵霄宝殿的玉皇大帝,昭示了以后不平凡的经历3.孙悟空形象之所以脍炙人口、形象生动就是因为他具有人的种种性格特点他执著、持之以恒,不论是漂洋过海寻仙求道,还是保唐僧西天取经,他都任劳任怨,即使再大的困难,也没有产生过任何退缩三)《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其讽刺性是十分强的,滑稽的场面、有趣的情节、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的方式则体现了杰出的喜剧艺术性《西游记》喜剧特征在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上它集幻想性与喜剧性于一身,书中所包孕的极其丰富多姿的喜剧因素、喜剧特征和表现手法喜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西游记》却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其一,诙谐笔调贯穿全书,而不限于某章某节的偶而点染。
《西游记》中,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幽默诙谐的轻松笔调概而析之,其中包括: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喜剧性的人物性格、喜剧性的细节描写、喜剧性的语言风格等等⑴喜剧性的矛盾冲突矛盾无处不在”《西游记》中所写矛盾冲突也有多种,主要表现在取经人与自然障碍,悟空与神佛、妖魔精怪,取经队伍内部悟空与八戒、唐僧之间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但,并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具有喜剧色彩,冲突的喜剧性源于喜剧性的情节和人物的喜剧性格⑵喜剧冲突还表现在取经队伍内部在悟空与八戒之间,由于性格的差异,构成矛盾;由矛盾的解决达成统一,由统一又产生新的矛盾如此反反复复,推动喜剧情节的发展即使到了西天圣境,作者又一次设置了佛祖身边的阿傩、伽叶向唐僧师徒索取“人事”,竟然传无字之经的情节,从而构成了传经者与取经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前者予以讽刺嘲弄⑶喜剧性的细节描写在《西游记》中,作者不仅精心构置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喜剧冲突,而且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展开充满诙谐情调的细节描写,以达到强烈的喜剧效果那呆子一时间侥幸搴着钯,又走只见山凹里一弯红草坡,他一头钻进去,使钉钯铺个地铺,毂辘地睡下,把腰伸了一伸,道声:“快活!就是那弼马温也不得象我这般自在!”⑷喜剧性的语言风格。
《西游记》的语言具有韵散相间,流畅生动而又幽默诙谐的特点无论是叙述性语言、描写性语言,或是人物对话,无论是韵文或是散文,还是给人物起名,莫不如此二、《西游记》中,作者还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的重复和对仗,来取得喜剧效果例如:第四十九回写妖精与八戒厮杀,看到八戒拿的是九齿钉钯,说:“你原来是半路上出家的和尚又道:“爷爷呀!一个夜叉,一个马面,一个雷公!”悟空听了,厉声高叫:“雷公是我孙子,夜叉是我重孙子,马面是我玄孙哩!”这里语言的重复,也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⑹喜剧色彩体现在众多人物身上,而不止于某类或个别形象在小说,无论是天上的神佛,或是地上的妖魔,还是人间的国君、道士、和尚及其他人物,作者都不同程度地予以嘲讽或讥笑其色厉内荏,或嘲弄其言行不一;或揶揄其贪财好色,或讽刺其昏庸残暴……如此等等,正如鲁迅所言:喜剧是“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其中“寓庄于谐”的喜剧意味是显而易见的还应看到,作者的诙谐笔调不只是针对那些受批判的人物,同样也表现在经队伍的内部师徒四人的描写中,特别是悟空和八戒最具喜剧性格这里先谈谈沙僧和唐僧,一般认为,小说中沙僧的形象不够鲜明,也看不出其喜剧性格其实,细读小说,此形象也不乏幽默感。
例如第五十三回,写唐僧、八戒因喝了子母河的水而受孕怀胎,小说接着写道:⑺喜剧风格的表现角度多种多样,而不拘于辛辣讽刺在西方喜剧作品中,多为批判性的作品讽刺的对象通常是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资产者、暴发户、吝啬者、纨绔子弟等,往往通过讽刺来揭露其卑劣灵魂和丑态如果说小说中对神佛妖魔及种种社会黑暗主要予以辛辣讽刺的话,那么对唐僧师徒则是有嘲讽也有歌颂,有揭露也有同情,有批判也有肯定而且作者针对不同人物,贬刺和褒扬的程度亦有所不同如对悟空,作者一方面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刻画他机智、豪爽、风趣的性格和任何时候都不气馁的乐天精神,另方面又对他“秉性高傲”等性格缺点进行善意地嘲讽,而以褒美为主,使这个正面英雄人物富有人情味和真实感,使人产生可亲、可爱的审美感受在小说中,他虽为唐僧的徒弟,实是全书的第一主角大闹三界”是他的“英雄谱”,“西天取经”是他的“创业史”作者对其既赋于勇敢、机智、乐观、豪爽、嫉恶如仇、勇于反抗、意志坚强、胸怀坦荡、有情重义、忠于取经事业等精神品质,同时又写他高傲自大,逞强好胜,爱慕虚荣,急躁顽皮,爱捉弄人,以及思想上的男尊女卑等性格缺点小说在描绘这个艺术形象时,常常用充满喜剧性的情节和语言,使其成为书中最有光彩、最具喜剧性的人物之一。
八戒的喜剧性格和作者的嘲讽之意自在其中原想捉弄人,反被人捉弄,真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对沙僧,作者虽花笔墨不多,形象也不及他的两位师兄鲜明,但其正直、朴实、随和、重义、勤劳、忠于取经事业和不乏幽默的性格,仍在有关描写中显露出来他不仅得以作者的肯定,也使读者感到可亲、可爱三、喜剧表现手法繁富多变,而不显得单调、呆板在中西方喜剧作品中,常用误会、巧合、夸张、对比、重复等表现手法,不过,通常是在某一部作品中运用某二、三种而在《西游记》中,上述手法无不兼备,而且交错使用,并有所创造和发展例如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写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先呼“嫂嫂”,后觉话不投机,却自称“老叔”人称的瞬间变换,令人好笑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原型与再创近代文化名人胡适曾经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三国志演义》是一部依据历史和传说编写出来的长篇巨著,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许多作家、艺术家为它提供了心血和智慧,可以说《三国志演义》是“世代累积型”的文学作品1、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之为“前四史”)以纪传体形式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陈寿之后130年,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资料详细,多采轶闻,极大的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2、魏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东晋常遽著)、《世说新语》、《搜神记》、《语林》(东晋裴启作)等著作,也不同程度的记载了一些三国人物及其事迹,都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3、此后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大业拾遗记》所载隋炀帝与群臣观看的“水饰”,就有“曹瞒浴谯水”、“魏文帝兴师”、“刘备跃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的造型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至晚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形象渐趋鲜明4、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宋代“说话”中,出现了专讲三国的说书艺人如霍四究(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东坡志林》载王鹏语曰:“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5、金院本有关三国故事的剧目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6、元代杂剧,更以三国故事为重要题材《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等记载的三国题材杂剧约有六十余种,现存二十余种。
如《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单刀会》、《博望烧屯》等当时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等都写有三国戏元杂剧的三国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7、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平话五种”,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