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48029410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0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础知识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诗歌中无说明)第一节:修辞技巧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B3、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5、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春思 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8、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较难理解的几种修辞:1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互文见义常见诗句:(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4)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2、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3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第二节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赋(铺陈)、比兴、象征、联想、想象、白描、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写法等1、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的、多角度的进行铺陈叙述例,《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七为君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兰芝的经历、教养和才干,结合全文,更能明确焦母的蛮横无理,自然引起起我们对兰芝的同情和理解。

      2、比兴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诗词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兴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例,《氓》第三段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诗中的“篱边菊”象征着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4、衬托A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练习:(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采 莲 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5、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