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逻辑及其现实思考.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008641
  • 上传时间:2022-07-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42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逻辑及其现实思考    薛琳钰 孟宪平Summary:“两个决裂”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决裂之后的文化追求即建立共产主义文化,表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决裂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各种社会思潮之间敌视对立也是基于边界的存在,边界本身具有流动性,因此,要坚决捍卫文化边界或思想阵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边界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守卫和建设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指导,《共产党宣言》中对待日常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也给我们很多启示Key:《共产党宣言》;“两个决裂”;文化边界;日常文化:A8   文献标志码:A   :1004-3160(2019)01-0079-09《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完整的文化逻辑:它从“两个决裂”中引申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破除传统文化、建立共产主义文化的自信;从边界意识中延伸出思想文化阵地捍卫的要求;从日常文化具体内容的审视中总结出应对日常文化问题的方法这些宝贵的文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主流思想文化阵地的捍卫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文化生活领域的培育和践行,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一、从“两个决裂”到文化自信培育“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1]421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最彻底的决裂”,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而是否定传统所有制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性的东西,否定传统观念中因循守旧、开历史倒车的成分一)“两个决裂”中的辨证精神“决裂”即“破旧立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与“立”的标准和方法破”是“在传统的范围以内打破传统”[2]65,“立”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69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完全否定文化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主张批判地吸收过去的文化,把精神文化遗产中优秀的、进步的、革命的、民主的与社会主义的因素和传统都接受下来,反对“盲目决裂”和“全盘否定”的做法如马克思指出:“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2]229马克思弃糟粕、扬精华,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神秘主义色彩,继承和发展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表现了一种对体用关系的思考体”为本,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特征;“用”即辅助性的手段,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传统文化是要为现实服务、为现实所利用的马克思在谈及革命文化传统时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1]669这说明,革命文化传统对现实的人的精神文化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他还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现实有用性,指出:“在100年前,在另一个发展阶段上,克伦威尔和英国人民为了他们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借用过旧约全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当真正的目的已经达到,当英国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造已经实现时,洛克就排挤了哈巴谷[1]670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认识上,马克思显然是把现代文化看作“体”的存在,而把传统文化视为可以加以利用的“已有的思想材料”關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用关系的思考,体现了马克思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二)“两个决裂”之后的文化追求“两个决裂”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一种坚定自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419-420。

      这就是说,当传统文化不能满足时代环境和客观条件的要求时,便会在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这种新思想、新文化,由于其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与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相协调、相适应,便在现实境遇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马克思在论及法国民众的传统信仰时指出,与对拿破仑的崇拜这种传统的民众信仰的断然决裂是“非同寻常的精神革命”通过破除为习惯所崇奉的这一传统信仰,然后建立起新的科学的革命化的思想信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和现实的,尽管目前“很少有人注意,更不为人所理解”[1]665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流露出对传统信仰必然走向衰亡、新的科学的信仰必然建立的信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必须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中世纪的传统文化只能适应当时的历史形式或生产方式,当经济发展条件发生变化时,以传统形式在场的旧文化必然要发生改变,被历史所淘洗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3]710建立在已经变化了的物质经济条件基础上的以新形式出场的艺术文化,在现实境遇中表现出先进性、创造性、持续性和广延性,是一种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一种现实性的力量。

      同时,这种脱胎于旧传统中的新的艺术文化,内在地包含着预示其自身发展前途的种种未来趋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世界是过程集合的结果而不是事物集聚的结果任何文化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新旧文化的不断交替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能够适时获得不同的存在形式或样态,共产主义文化是文化未来发展的最高存在形式和旨归这充分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将实现的强大自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文化自信是人们对待文化的一种心态,是一种广泛而深厚的力量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依然秉持和强调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未来路向,源自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担负的文化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经之路,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必须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它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扬弃”的原则,推陈出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强调的“相适应”“相协调”,不是一种简单的“调和主义”,也不是让两者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而是要以当代文化为“体”,使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我所用,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我们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和建设,坚守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边界,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时刻提防国外思想文化的恶性侵蚀和渗透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以高远的心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法,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真正吸纳过来,为我所用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借鉴并非模仿抄袭,决不能成为“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必须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二、从边界意识到思想文化阵地的捍卫“文化边界是指文化的活动范围和存在空间,这个边界不是地理界限或疆域界限,而是因思想差别、价值差别和形式差别造成的文化格局[5]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之间在思想内容、价值追求和存在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和界限,这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格局。

      在整个的文化格局中,每一种社会思潮都占据着一方阵地,都试图不断推移自己的文化边界,侵蚀和挤占对方的空间,因而,无论对哪一种社会思潮来说,捍卫和拓展阵地都是一种必要的事项一)《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边界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当时流行于西欧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界限,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有了自己特定的边界,有了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其余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诸如“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则被排除在科学社会主义的阵地之外在思想文化场域中,每一种社会主义流派都想扩大自己的理论阵地或辐射范围,想取得一统或独占地位,这往往会造成不同社会主义流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产生文化边界移位的现象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所占领的思想文化阵地不是固定不变的,文化边界的移位是一种常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进攻,意图攻克和瓦解对方具有“堑壕”和“堡垒”功能的文化边界,夺取自己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之所以斗争如此激烈,是因为这些社会主义思潮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有着严格的界限,且都想要实现话语上的领导权代表贵族利益的封建的社会主义用“半是挽歌,半是榜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的文字来同资产阶级斗争,它拉拢群众同它一起战斗,却又背信弃义、倒戈相向。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就它的思想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1]426充当德国小市民代言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企图用抽象的超阶级的哲学理论来否定阶级斗争的存在,套用法国资产阶级批判法国封建阶级的办法来批判德国资产阶级,脱离了德国当时的现实状况在当时,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之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會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上、价值取向上也都存在着明确界限理论是革命的先导”,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确立起政治统治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同各种假社会主义展开思想阵地的争夺,坚定捍卫和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文化边界,扩大自己的理论影响,为革命的胜利提供必备的先决条件思想文化边界的拓展靠的不只是强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助于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来实现,为此,必须注重提高理论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在攻与守中摆脱守势地位、主动出击二)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边界的守护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当前阶段,确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推进和延伸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边界的根本性措施。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只有使无产阶级首先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它才能逐步摆脱“吐字不清”的窘态,在思想文化阵地中夺取文化话语的统治权和表达权当无产阶级成为整个社会的真正的文化主体时,便可以在现存社会中自由生产和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同时在思想文化场域中也可以自由自觉地发声无产阶级一旦在思想文化阵地上取得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文化的边界就会向外推延,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就会逐渐被压缩和击退,有的甚至最后退场正确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教育职能和思想改造职能是守望其思想文化边界的重要环节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统治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1]434共产党人对普通工人群众所进行的阶级意识的教育,增强了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边界的防御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击退或消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恶意侵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守”不是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的,由防御转为进攻,向外推移社会主义文化边界才是其最后的旨趣所以,他们主张在思想文化阵地的争夺中,对各种反对党派包括激进派、社会主义民主党等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与转化,建立广泛的思想统一战线,以便由内而外推移无产阶级的文化边界,扩大其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