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韩日二战影视剧.doc
3页中韩日二战影视剧“不期而遇” (2015-08-17 16:39:20)转载▼分类: 先锋文化抗战题材影视剧最重要的是要客观、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展现和反思《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娟发自北京 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日本女人天野希代,在战争爆发后收到入伍通知书,来到中国东北伪满洲国成为日本陆军的一名护士在与丈夫和孩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后,她所在的医院于战争末期被编入中国军队,而后跟随中国军队救死扶伤这一故事发生在日本 TBS 电视台特别企划剧《红十字~ 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下文简称《红十字》 )里,8 月 1 日至 2 日播出后因被定位为“反省侵华的日剧”而意外在中国引发热议几乎与此同时,正在韩国上映的抗日题材影片《暗杀》于 8 月 10 日突破了 900 万观影人次大关凭借扎实的剧本,这部电影不断刷新韩国本土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对于二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来说,站在抗战胜利 70 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电视荧屏自今年初就陆续出现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东北抗日联军》 《黄河在咆哮》 《太行山上》等等同样是以二战为题材,同样是展现历史,中日韩的二战影视剧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有主旋律的歌颂,有人性的张扬和扭曲,也有战争的反思,而这背后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观。
二战题材影视剧扎堆亮相日本电影《苏满边境,15 岁的夏天》 (下文简称《苏满边境 》 )也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它与《红十字》同期上映,但由于目前仅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的三座影院小范围上映,所以关注度不如后者与《红十字》一样,这部影片也将视角放在了中国战场上讲述了 1945 年日军投降后,120 名日本中学生如何从中苏边境逃往长春的故事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村民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对“敌国的孩子”给予很多帮助因为该片从一名 15 岁少年的经历出发,所以被认为是“有利于日本青少年了解战争的残酷性”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则是“意外地看到了日本重新反省战争” 除了《红十字》和《苏满边境》 ,日本还将播出包括电视剧《和妻子一起飞的敢死队员》《第一列电车运行》和电影《妈妈的树》等二战题材影视剧事实上,每年 8 月 15 日前后,日本都会推出二战题材相关的特别剧,而“终战特别企划”更是 TBS 电视台的老传统但相比中国来说,日本的二战剧只能算是凤毛麟角有统计显示,中国仅抗战题材电影就摄制了 400 多部电视剧就更不用说,在 2011 至 2013 年,抗战剧的比例达到52%、65%和 76%。
“不管何时打开电视,几乎都能找到打鬼子的片儿 ”有观众说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多也有自己的历史和政治原因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张东指出,抗战片不完全是打仗,与政治、现实有很复杂的关系,还要考虑统战要求和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 “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是一个写不完的聚宝盆 ”虽然与中国相比,韩国二战影视作品并不太集中,但在各个时代也没有中断过从早期的《阿里郎》 、 《无主渡船》 、 《自由万岁》到后来的《京城往事》 、 《摩登公子》 、 《登陆之日》等,都是与二战相关的题材近两年,随着日本在侵略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倒退, “抗日”主题再次进入韩国电影的视野, 《鸣梁海战》 、 《暗杀》相继大获成功,显然并非偶然中韩都曾出现“抗日神剧”然而在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国产抗战片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榴弹打飞机……近两年一些被贴上“抗日神剧”标签的电视剧“槽点颇多” 虽然主管部门曾三令五申誓言整治,但“抗日神剧”如今依然没有湮灭之势近日,有网友将抗日剧《异镇》的一组剧照发到网上,显示剧中一名被日本兵劫持的幼童,突然施展绝技从敌人手中抢回了手枪,拿枪指着对方直言道:“老子今年二十八了。
而不久前,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东北抗日联军》出现了这样一幕:满洲国皇帝溥仪授予叛徒委任状,委任状的落款竟然自称“伪满洲国” 以至网友调侃说:“导演找了个办假证的 ”其实,韩国也出现过一些奇葩抗日剧与《鸣梁海战》这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不同,2008 年的《京城往事》完全是杜撰的故事这个喜剧故事设定发生在 1945 年 8 月,日本人在韩国挖出了一枚3000 克拉的钻石片子围绕着抢夺钻石展开,在影片的结尾被告知“钻石是男主角伪造用来愚弄日本人的” ,最终日本投降,造成了“韩国打败日本”的幻觉韩国文化评论家指出,这部片子根本上就是缺乏故事根基 “整个片子虽然有韩国被凌辱的历史,但这种耻辱感却被一种轻佻的气氛以及一些喜剧的桥段冲淡了 ”同样是 2008 年出品的《摩登公子》剧情更“狗血” ,完全是一部韩国抗战期间年轻人的爱情剧 “抗日”最终后退为时代背景,消失不见,只作为支点而存在着,更不用说对本民族历史困境的反思但与中国一样,这些奇葩的抗日剧在韩国并不能算是主流,也不可能因此而否定整个影视业在抗日题材上的发掘与努力日本影视剧大多黑白颠倒作为二战中发起战争的一方,日本的反思是缺乏的。
这自然也反映在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中尤其是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国内左翼思潮式微,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也逐渐减少,对侵略战争的记忆和反思渐渐变得暧昧模糊它们多聚焦“日本方面的战争创伤” ,突出本国也是“受害者”的身份尽管有《红十字》 、 《苏满边境》这样对侵华战争反省的片子,但实属少数比如今年的《第一列电车运行》 ,就讲述了广岛遭原子弹轰炸后,电车在变成焦土的街道上恢复运行;而《和妻子一起飞的敢死队员》则将目光聚焦在一对为“阻止苏联红军虐杀日本平民”的夫妇身上,讲述他们一起乘上战斗机的故事其实就连《红十字》这部罕见“反省”的片子,也被中国网友指出“借着侵华战争的背景,仍然是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老套主题” 但是正因为对侵略战争反思少,反而使得日本二战影视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成功”的 “因为它极大地弘扬了右翼的战争观念,把右翼的思想和民族性结合起来了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说比如《男人的大和》还有《永远的零》 ,它们都不讨论怎么侵略了别人,而是选择守住大和民族的这种民族性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对日本未来一代的影响令人担心如何拍出尊重历史的作品“一是没有拍好中国军队怎么在战争中和日本鬼子对垒的,二是没有体现好战争背景下各种人的生存、反抗状态。
”张东如是分析近年来一些中国抗战影片鲜有成功之作的原因韩国电影《鸣梁海战》2014 年创造票房奇迹就是一个二者兼具的成功案例该片既展示了能够激起爱国热情的大场面海战——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以 13 艘板屋船击退 300 多艘日本船只,也对李舜臣这个韩国人民心中的英雄进行了再诠释 “《鸣梁海战》勾画出的不是一个坚强无比的英雄,而是一个虽然感到痛苦并有些胆怯但最终勇敢地面对的——先是一个‘人’ ,然后是‘将军’的李舜臣 ”导演金汉珉说现在热映的《暗杀》更是从一个小故事切入,除了暗杀故事本身吸引人外,影片还将战争中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身负国家生死存亡重任的安允儿既有杀手冷酷的一面,也有女人温柔的一面等在中国抗战历史上,这样的“爱国暗杀者”故事更为丰富,但国内影视作品却鲜有涉及此题材的上乘之作新世纪以来,中国抗战影视剧也越来越重视表现普遍人性和人道主义像《斗牛》从民间视角反思抗战, 《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则通过“他者”的角度和距离来审视“自己” 但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后者囿于创作者的野心和过于依赖人道主义等原因,呈现出叙事逻辑、叙事伦理和民族立场犹疑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在评论《南京!南京》时指出,该片抽空历史境遇是与其悬空价值判断相联系的,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原因。
他认为影片带着简单的、毫无怀疑的态度去写小豆子这样的少年兵上战场英勇杀敌,是失却了人道主义的立场,是在重复生产一种陈腐、可怕的战争观念尊重历史、立意正确、制作精良的抗战作品,才能真正立得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傅红星表示,抗战影视剧最重要的是要客观、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展现和反思, “强大的国家需要公民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性,否则会变成软骨头 ”而对比当下的二战影视剧,三个国家似乎都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