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
31页细胞呼吸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1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分成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呼吸作用 ” 与我们通常了解的 “ 呼吸 ” 是一回事吗? 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 (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 讲述:其实 “ 呼吸作用” 并非我们学习过的 “ 呼吸 ” ,我们熟悉的 “ 呼吸 ” 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 “ 呼吸作用 ”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因此也叫做 “ 细胞呼吸 ”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 呼吸 ” 与 “ 呼吸作用 ” 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教师通过我们的呼吸从而引出细胞呼吸概念 1.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又叫生物氧化本节内容就以葡萄糖为例来说明呼吸的过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质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氧化分解,无论是有氧气参加,还是无氧气参加,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则为氧化(脱氧则为氧化);得到电子为还原(得氢则为还原)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简单的有机物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获形成ATP贮存起来归纳出细胞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生物氧化更为复杂、更为温和、更为完善,而且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维持体温,还可以用于多种生命活动,但燃烧仅仅能发光发热所以生命运动更为精巧,更为奇妙,更为高明,生命是伟大的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某些细胞也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会彻底氧化分解成为无机物,自然会放出全部的能量无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降解成为其他的有机物,释放出一部分能量总之,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被细胞利用,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这便是细胞呼吸的实质所在。
那么以上这样两个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而引出: 分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图,让学生思考图中各个阶段的反应产物,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的文字说明,思考三个阶段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释放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部位,教师再板书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细胞质基质 热能2.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34ATP 线粒体 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将上述三个反应式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部分,得到一个总的反应式为: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难点说明: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自哪个反应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踪用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径: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反应式与课本对照,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及反应的条件,并与细胞呼吸的概念对照,顺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无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乳酸发酵,酵母菌发酵)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写出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 根据上述反应式,由于形成不彻底产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释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式,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导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比较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提示:反应条件、进行的场所、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也可以从概念所包含特征去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 4.细胞呼吸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用浓缩法进行归纳,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概括能力,说出自己提练的精华,教师点评并板书意义:提供能量;提供原料并对全部内容作总结性讲评 第2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