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docx
5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等世界12种气候类型的特点1.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2.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3.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4.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5.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6. 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7. 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8.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集中于 7.8月9.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0. 寒带气候——长夏无冬,中年寒冷干燥11.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终年低温12. 热带海洋气候——湿润,集结分配均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成因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在中间,猩猩猿猴最常见)a. 分布和成因:地带性分布——大致在南北纬 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 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非地带性分布——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
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4 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 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成因: ①来 自海洋的信风+ ②地形迎风坡+ ③沿岸暖流除此之外还有几内亚湾北岸,虽然与刚果盆地紧密相连,但成因 不同成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 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b.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2000mm以上)c. 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d. 典型土壤:砖红壤e. 农业生产:水稻种植、热带经济作物,随播随收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夹两边,狮子斑马乐翻天)a. 分布和成因:地带性分布——大致在南北纬 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 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成因: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非地带性分布——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 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b.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年降水量700-1000mm)C.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d. 典型土壤:燥红土e. 农业生产: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小麦为主,湿播旱收。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回归线,动物植物死一片)a. 分布和成因:地带性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之间的大陆内部 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成因: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非地带性分布——纳米布沙漠、阿卡玛沙漠延伸到赤道附近的部分,索马里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沿海地带成因:寒流经过,降温减湿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的热带沙漠气候,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虽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最多雨的乞拉朋齐分别在印度半岛的东 西两侧,降水却形成鲜明对比,主要受到地形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 候b.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 烈年降水量 250mm 以下)c. 陆地自然带:热带荒漠带d. 典型土壤:热带荒漠土e. 农业生产:畜牧业、绿洲农业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回归线,动物植物活一片)a. 分布和成因:(大致在北纬10°至北纬25°之间的大陆东岸) 分布 1——南亚大部分、中南半岛(除马来半岛、菲律宾北部)、云南南部成因:季风环流 ---夏季吹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吹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布 2——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南部 成因:季风环流。
---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b.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年降水量 1500-2000mm)c. 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d. 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e. 农业生产:水稻、茶叶、甘蔗、小麦,湿播旱收夏季高温多 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应 兴修水利亚热带季风气候:a. 分布和成因:(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南部(日本岛国深受海洋影响海洋性显著)成因:(季风环流)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美洲东南部,南美洲东南、澳大利亚东南成因:受准季风影响,暖流经过增温增湿b.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年降水量800-1500mm)c. 陆地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 典型土壤:红壤“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e. 农业生产:水田为主,水稻、甘蔗、柑橘、茶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应兴修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