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245795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8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演绎 【作 者】刘元根 【作者简介】刘元根:汕头大学马列部教授,广东汕头615063 【内容提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从康德的不可知论、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谢林的客观唯心论到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演变,都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利用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克服其局限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真正使思维和存在得到了统一 【关 键 词】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存在/同一性关系/内在发展逻辑古往今来,在对于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不仅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而且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内部,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这个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争论得尤其激烈,成为各派哲学的中心命题德国古典哲学是十七八世纪欧洲各国先进哲学思想的汇合,同时也是德国16世纪以来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它是当时德国走上政治统一、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觉悟逐渐成熟的产物因此,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

      其保守的形式和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性的双重性格,这具体反映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五位哲学巨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各自本体论的基础上,围绕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进行的探讨,展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 “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对立“现象”和“自在之物”是康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即所谓的“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的“现象”康德说:“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注: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50页可以看出,这句话似乎具有唯物论倾向和反映论的观点,但本质上是明确地表达出他力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排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感觉是对客体的反映,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超验的、彼岸的东西,能认识的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表象,其实质上是不可知论。

      康德又说:“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由把感官对象接近看着是现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而只知道它的现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所感染的方式注: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92页可见,这里康德所强调的是感觉而不是“自在之物”他认为我们的感官所得到的反映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无所知,而且他把日常所见到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树木鸟兽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都看成是感觉的产物,是无法离开我们的感官而存在的东西因此,按照康德的观点,感觉不是联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反倒是隔离主体和客体的障碍在康德看来,感觉不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在康德面前就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另一个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者说是在“现象”世界中不会出现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康德借助于这两个基本概念,构筑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他在认识论上力图证明,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在批判神学,肯定科学的同时,又保留神学的立足之地;在论证资产阶级理想的合理性的同时,又证明了其理想实现的不可能。

      可见,康德本质上是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知识、经验归根到底都是认识能力的产物,主体之外存在的“自在之物”则永远处于认识能力之外而唯一可以认识的是主观感觉,但它又不可能反映“自在之物”的本质从而,思维与存在处于对立的状态之中,没有同一性这样,康德在否认物质第一性的同时,也就实质上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示出对主观感觉认识的矛盾特征    二 “自我”和“非我”的统一鉴于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对主观感觉的矛盾认识,费希特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构造了“自我”与“非我”两个基本范畴,致力于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费希特认为,康德哲学在认识论上的矛盾和导致思维与存在的分裂的关键在于肯定有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费希特为了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便集中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并竭力发挥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中的“主观感觉”,构造一个“自我”,坚持知识不超出感觉经验费希特说:“注意你自己,把你的目光从你的周围收回来,回到你的内心这是哲学对它的学徒所做的第一个要求哲学所要谈的不是在你外面的东西,而只是你自己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20页。

      在费希特看来, 感觉经验是第一位的,而“事物”、“客体”的存在,无非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因而人们必须首先肯定主观感觉,肯定感知“事物”、“客体”的主体意识、理智即“自我”的存在所以经验的根据不是“自在之物”,而是“自我”他又写道:“究竟谁知觉到它是哪个事物呢?凡是懂得这个问题的意义的人,就不会回答说:‘它自己知觉到;人们还必须把一个知觉到这个物的理智设想进去’;相反地,理智必然自己知觉到它自己是什么对于理智,就不用再设想什么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31页在这里,费希特肯定了“理智”的独立性,也就肯定了“自我”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事物”、“客体”,相反,“事物”、“客体”反而依赖于感知它们的“自我”总之,“自我”是经验的根据因此,他充分继承并发挥康德的辩证法方法,提出了他的如下三个哲学命题1)“自我”设定自己本身,即A等于A 这表明自己与自己是同一的东西他认为,客观存在独立的“自我”是一切知识存在的根据在此,他便把自我意识这种第二性的东西说成是世界的本原的东西然而,他为了掩盖其赤裸裸的独断论,又强调“自我”并非指某个人的经验的“自我”,而是指一切人所共有的普遍的纯粹的“自我”。

      2)“自我”设定“非我”,即A不等于非A “自我”设定“非我”,但“自我”不等于“非我”,“自我”是思维的主体,“非我”则是客观的存在,他指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别但他把认识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对立歪曲为主观意识范围内的“自我意识”同感觉经验的对立在他看来,“自我”是世界的创造主,而世界则是“自我”活动的产物在“自我”和“非我”的差别中,产生了对立和限制自我”是能动的、自由的,“非我”则是被动的,受必然性所制约,因而两者还没有达到同一为此,他又提出第三个命题,企图真正解决两者的同一 (3)“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费希特认为, “自我”必须同时设定自身和“非我”,并将自身和“非我”限制在“自我”的范围之内,两者的对立可以在“自我”的范围内同时并存,并得到统一,从而使思维与存在真正同一可见,费希特表面上是在批判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思想,但实质上是极端地膨胀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部分费希特的“自我”比康德的“自在之物”更加神秘而捉摸不透费希特的“自我”既是知识存在的根据,又是产生万物的主宰,唯有它能说明一切,解释一切思维与与存在的同一是在“自我”的范围内达到的,极端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实质上仍没有真正使思维与存在得到同一。

          三 超越于“思维与存在”之上的“绝对同一”谢林追随费希特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同时也看到了费希特的“自我”设定一切的主观色彩,便构造“绝对同一”,批判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并企图进一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谢林看来,费希特的“自我”既然是一个和“非我”相互对立、相互限制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而“自我”和“非我”的同一仍然是无法保证的,即思维和存在不可能真正得到统一费希特说:“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因为人们认识的只是真实的东西;而真理普遍认定是在于表象同其对象一致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6页单单把主观的东西同客观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决不能确立真正的知识恰恰相反,真正的知识是以两个对立面的会合为前提的”(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41页就是说,知识的最高原则和哲学的出发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谢林认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既不能说这一个在先,也不能说那一个在先,这里既不存在第一位的东西,也不存在第二位的东西,两者同时存在,而且是同一个东西这里,谢林表明了自己的哲学既不同于崇尚“自我”、主体的费希特,也不同于把客观放在第一位的唯物论,还不同于调和两者的康德的二元论;而是主张“自我”与“非我”、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都来源于“绝对同一性”。

      因而,“绝对同一性”是产生一切有限事物的本原,并且是思维和存在同一的根据他说:“这种活动是赋予一切事物以存在的东西,因而自身是根本不需要别的存在来支撑的,相反地,它是自己承负和支持自己的,客观上表现为永恒的生成,主观上表现为无限的创造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19页可见,谢林想把他的“绝对同一”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妄想包罗和超越一切以往的哲学派别他的这种“绝对同一性”使思维与存在成为“无差别的同一”,实质上是一种类似上帝的精神实体这样,他就在批判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为黑格尔创立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四 同一于“绝对观念”的思维与存在黑格尔吸收了谢林“绝对同一”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他认为谢林建立在“绝对同一”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实质上是无差别的同一,过于死板,无法反映充满矛盾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外部世界他说:“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的思想, 同时又是事物自身(an sich),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注:黑格尔《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20页那么,什么才能使思维与存在、 主观性和客观世界达到同一呢?黑格尔认为只有理念才能实现两者的同一。

      他说:“理念深信它能实现这个客观世界和它自身之间的同一性——理性出现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10页可见,在黑格尔看来,思想、 理念是内蕴于事物之中,构成事物的本质;事物只不过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乃在于它的本质是思想因此,思想与事物二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思想可以认识事物,事物必须为思想所把握黑格尔把这种内在于事物之中、构成事物本质的思想叫做“客观思想”所谓“客观思想”,就是说,这种思想不仅仅为人类所具有,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是不依赖于人的头脑独立存在着的一种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而是一种“绝对观念”黑格尔正是从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原则,发展了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认为这种“绝对观念”不仅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和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其一切现象的内在核心和灵魂,而且由于它本身包含着内在矛盾而显示出积极性、能动性,具有活生生的创造力黑格尔说:“理念自身就是辩证法,在这个辩证过程里,理念永远在那里区别并分离开同与差别、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只有这样理念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