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2021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浮青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zh****71
  • 文档编号:231110493
  • 上传时间:2021-1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2.5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0-2021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浮青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到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8)7.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B.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C.江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8.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作出重大贡献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D.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 B.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同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参考答案:7.B(“富有抗争性”错,于文无据,原文为“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8.C(A项“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错,应为“自宋代以来”;B项“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错,属于曲解,原文为“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D项“使其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明显”错,原文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偃旗息鼓”,“江南文化圈作家”则“先锋性明显”)9.C(A项“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错,这只是“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原文为“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B项“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错,原文为“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D项“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夺目的未来”错,属于无限扩大,原文为“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夺目的未来”)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3.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参考答案:1.D 2.C 3.A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下一代触屏什么样? 不管触屏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 9 5 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 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上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 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