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失业与下岗.docx
20页城市失业与下岗 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逐渐形成,打破了过去“平均主义”的就业体制其结果,一方面是部分人的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失业、下岗使得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急剧下降,并逐渐沦为城市中的脆弱群体由于弱势群体抵御生活中各种风险的能力很低,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数量的迅速增加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第一节 失业、下岗的含义及表现方式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忍受一定程度的失业所谓失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想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下岗是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政府继续为那些被“解雇”的人员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活费保障并保留某些福利待遇如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它实际上是给失业人员的一种“身份”和福利待遇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失业和下岗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在下岗状态下可以依靠企业、政府和社会而渡过转业难关虽然失业和下岗对企业来说,都意味着精简了多余的人员,但使职工失业意味着把职工推向社会,而在下岗的情形下,企业仍然要负担下岗职工的部分生活补贴下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失业”应该说,在一个健全发育的劳动力市场中,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失业和下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存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过,失业、下岗的存在虽然不会影响经济增长或者说效率,但严重的失业、下岗却会影响到现行的制度安排和经济秩序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解决就业和应付失业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挑战为了衡量失业的严重程度,人们常常使用失业率这一统计指标失业率增高,表示希望有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增加;失业率降低,则表示希望有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在减少同时,失业率和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一种内在联系,失业率高,反映宏观经济不太景气;失业率低,反映宏观经济比较景气失业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如何统计失业率的问题(参见表5-1);而且表现在失业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上一般来说,失业率包含流量和存量两个部分在一个时点上相同的失业率,从流量上看,其最新成为失业者的人数的比例可能是不同的;从存量上来看,已失业者的失业期间的长短可能是不同的流量和存量的不同决定了失业率的内容和本质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拥有真实的失业率统计数据,也存在着如何理解这一数据的问题实际上,仅仅靠总体失业率是无法对真正的失业严重程度做出判断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失业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划分例如,什么样工资水平的人失业了,失业前后的工作状态与工资有什么样的变化等信息,在考虑失业问题时,都是应该了解的。
鉴于此,不同的失业率调查方法所得到的失业率的含义是不同的表5-1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失业统计方法续表5-1为了解决因失业率定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国际上开始发表基于相同标准的失业率数据,并有了关于各种详细的失业指标的研究及国际比较例如,U1是失业严重程度最高的长期失业者的失业率(失业时间超过13周的人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U2是劳动力人口中除去了个体户及其就业于个体户的家属的雇佣失业率,即为失业者(失业者+雇佣者);U3是成人失业率(25岁以上失业者占25岁以上劳动力人口的比例);U4是全日制劳动者的失业率(正在找全日制工作的失业者全日制劳动力人口);U5是通常的失业率;U6是包括了非自愿的非全日制工作者在内的失业率(正在找全日制工作的人+0.5乘正在找非全日制工作的人+0.5乘由于经济理由不得不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人)(劳动力人口-0.5乘非全日制劳动力人口);U7是包括了丧失求职欲望者在内的失业率(在U6分子及分母上都加上丧失求职欲望者)丧失求职欲望者,在统计上通常作为非劳动力人口由于失业的原因不同,失业也就有了不同的类型按照发生的原因来划分,失业可以被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需求不足型失业,例如在景气循环的后退期,由于需求减少而发生的;第二种是摩擦性失业,例如由于想转换工作,或刚进入劳动力市场而正在找工作所发生的;第三种是结构性失业,它是由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类型与求职者的特性不吻合所导致的失业;第四种是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变动而产生的季节性失业。
在中国的劳动统计中,对失业人员的定义是指所有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在一定期间内没有工作、有就业意愿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有就业机会可以马上工作的人在这里,“一定期间”是指一星期的时间(调查周);“没有工作”也与国际上通行的1小时原则一致,指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过1小时有收入的工作;“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是指在调查标准时点前3个月内,有过求职行为;“如有就业机会可以马上工作”是指在调查时点以后的两周内能上班目前劳动和统计部门提供的失业率信息不充分,从而人们很难对真实的失业状况进行把握几种流行的统计口径包括:一是国家统计局的登记失业率,即登记失业人口占城镇从业资源的百分比,此处城镇从业资源的定义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0年登记失业人口为59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分母为19194万人;二是包括下岗人员的失业率,即在分子中包括下岗人员,2000年为911万人,使用相同的分母,得到的失业率为7.8%;三是调查失业率,按照过去2周内工作不足1小时的定义,调查的城镇失业率为5.2%;四是主观感觉估计的失业率,即使用“德尔菲专家法”由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府官员估计的失业率汇总数为7.1%。
表5-2 几种流行的失业率估计第二节 哪些人下岗了虽然无法准确知道中国目前失业、下岗问题的严重程度,但这一问题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目前失业、下岗的人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失业、下岗人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一、下岗人员的基本特征1.性别特征失业、下岗是否会对两性造成不同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观察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一般来看,一些具体政策的影响可能对两性有所不同,但是对男性有利还是女性有利则并不确定,这主要与两性就业的行业分布以及这些行业与经济调整的关联程度有关例如,东欧国家在转型时期大量缩减了公共支出,而这些国家女性在公共部门就业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男性,因此女性受到的就业冲击自然更大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泰国男性的影响较女性更大,这次经济危机对泰国建筑业造成了重创建筑业不仅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向来以男性就业为主,建筑业的萧条自然会使整个经济的失业水平显著上升,并且使男性遭受更大的损失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同样会出现一系列的结构调整问题,而每一项具体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性别差异都有可能不同例如,纺织业压锭限产对女性就业所造成的冲击就可能更大,而钢铁企业限产压库对男性就业的影响更甚。
只要劳动力市场没有根据性别提出专门的歧视性政策,大规模结构调整对两性就业的影响就应该是相对公平的对北京、天津、南京、西安、长春和武汉等6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下岗人员中,男性占43.46%,女性占56.54%,女性高出男性约13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下岗然而,下岗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职业选择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想知道下岗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性别歧视是非常困难的或许下岗者的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性别是否是下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被调查的1454名下岗职工当中,回答“下岗是由于性别所致”的仅为1.99%,其中男性认为性别与下岗有关的比例为0.47%,女性认同的比例为3.21%这说明在下岗者自己的心目中,性别的因素并非一个重要的因素2.年龄结构下岗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而且女性较男性的集中程度更高如果把样本中全部下岗职工的年龄分为5个组,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46~55岁以及55岁以上组,那么,它们各自的比例分别为5.79%,25.53%,44.04%,21.06%和2.58%一般情况下,36~45岁年龄段的人口是劳动参与率最高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劳动力应当是拓展自己事业的黄金阶段。
然而,一旦在这一年龄阶段上处于失业状态,这些人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大这首先是因为,他们还是社会最需要依赖的劳动力,不可能成为被赡养人口;其次,他们已经度过了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已经基本完成,一旦去从事新的就业岗位,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更年轻的劳动力由于这一年龄结构的人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如抚养未成年的子女、赡养老人等,他们的失业所产生的福利损失很可能会波及其他人[1]图5-1 下岗职工的年龄构成图5-2 男性和女性下岗职工年龄结构对比图5-1描绘了下岗人员的年龄构成,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下岗人员主要集中在36~45年龄组图5-2则对比了下岗人员的性别差异从该图可以看出,在36~45岁年龄组中,女性要明显高于男性,该年龄组女性下岗的人数占全部女性下岗人数的比例为51.88%,而该年龄组男性下岗人数占全部男性下岗人数的比例为34.03%在46~55岁人群中,男性高于女性,两性的比例分别为25.85%和17.10%其他年龄组的两性差别则不显著女性下岗职工年龄结构集中在36~45岁年龄段,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首先,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更可能会在她们之间产生;其次,鉴于这一年龄组的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女性下岗和收入下降有可能会对下一代的人力资本形成(如子女的教育和营养状况)产生更不利的影响。
3.工作的年限与流动性一般地,人力资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其一是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获得,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将人生的一段时光专门用于接受教育;其二是通过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来积累人力资本,即所谓的“干中学”在工作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往往不是一般性的知识,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其专用性也较强因此,一个人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年限越长,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越强,相应地,转换工作所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工作的流动性也就越差在本次调查的下岗职工中,“下岗前的工作是第一份工作”的人占76.39%,他们在下岗前的岗位上平均工作年限为15.8年下岗前的工作是第一份工作”的比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7.99%和75.15%,而且这一比例在各个年龄组之间的差别不大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工作较长年限以及工作岗位缺乏流动性,反映了传统就业部门劳动就业关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劳动的流动受到限制这样,一旦这些在传统部门就业的职工失去了现有的工作岗位,他们再次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就非常有限,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人群更是如此4.岗位分布从下岗职工下岗前的岗位分布看,下岗人员主要以生产和服务人员为主,占全部下岗职工的3/4,而且男性和女性该比例大致相当。
按岗位划分,下岗的可能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生产和服务人员、科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中层干部和厂级干部表5-3 下岗职工下岗前的岗位分布5.平均受教育水平下岗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6年,其中男性为10.42年,女性为10.67年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水平教育为主,占65.67%关于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将在下一部分详细加以分析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下岗职工具有这样的特征:年龄在36~45岁之间,接受过中等教育,就业于传统部门,主要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很少有过工作转换的经历二、下岗人员的人力资本状况人力资本一直被认为是决定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下岗人群的人力资本状况和人力资本形成具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