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ppt
9页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ã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ã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ã三、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ã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一定的教育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家庭教育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学前教育必然走向社会教育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下列方面: ã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不少妇女走进工厂这就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 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必然引起思想 文化领域的波动从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都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他们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ã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尤其重要他们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并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还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了舆论基础。
ã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ã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ã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ã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ã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ã(一)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ã(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ã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ã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ã《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内容:ã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ã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之第一基址ã设置蒙养院为学前教育专门机构:招收“3-7岁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ã2.蒙养院的设置ã3.蒙养院保教要旨:身心健康发展 ã4.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ã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ã来源:育婴堂的乳媪、警节堂的节妇ã培训:选识字妇女为教员,教材是《孝经》、《列女传》等官编教科书ã6.蒙养家教合一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ã (一)蒙养院的兴办ã (二)蒙养院师资的培训ã (三)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ã1.中国学前教育社会化迈出艰难第一步ã2.被动出现ã3.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ã4.严重抄袭日本第二节 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ã一、论儿童的“公养”、“公育”ã“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ã二、论胎教ã 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 ã(一)胎教的意义ã(二)胎教内容和实施方法ã三、论婴幼儿教育ã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ã(一)环境的选择ã(二)教育宗旨ã(三)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