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doc
11页对古代诗歌阅读的“ 鉴赏评 价” ,高考 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高考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考查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语言→表达技巧据此,我们介绍鉴赏诗歌的四大技巧:技巧一:品味语言,推敲词句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直露平实,有的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还有幽默、典雅等等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经典试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 年全国卷Ⅱ)邯郸冬至①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 ①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 时是一个重要节日[解题思路] 白居易被称为“大众诗人”白诗语言风格,考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 年 12 月第 2 版)第 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第 152 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参考答案]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经典试题] 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007年重庆卷)海棠苏 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解题思路] 诗人月下观赏海棠,犹嫌不足,更持烛赏花可静夜中只怕花也要睡着了,让“我”点起高大的红烛,照着美丽和海棠醒来吧一个“睡”字,将海棠拟人化[参考答案]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经典试题]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007 年广东卷)溪 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解题思路] 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或者用以翻出新意,或者借以增添情趣,或者靠它增强形象性,或者关乎诗意的精确本诗“穿”“坐”二字主要起到了生动、形象的作用[参考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技巧二:注意意象,把握形象1.什么是作品的形象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和客观之象(人和物的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意象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所以作品的形象应该包括人物、景物、意象、意境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就成功了一半[经典试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 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解题思路]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折柳”的意象,知道它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中的“柳”皆有此意[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应了解下面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伤春悲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因见秋而思乡,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苏轼的《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折柳送别,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还有“竹菊梅兰”赞誉高洁品性的君子,“燕子分飞”寓意夫妻分手,“杜鹃啼血”渲染环境凄凉,“蝉鸣”表明品性高洁等二是从分析景、情入手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经典试题]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韩 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送别诗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技巧三:发现作者观点,触摸诗人灵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表现为: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实际来看,一般涉及①②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第③方面的内容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分析、评价的切入点有:1.从诗题入手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经典试题]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 年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解题思路]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 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 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3. 从把握诗歌的情感入手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经典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 年福建卷)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 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 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解题思路] 结合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
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参考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4.从辨析用典入手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取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5. 从涵咏诗歌的意境入手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因此,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经典试题]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 年福建卷)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