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的生态环境.doc
7页1第二章 鹿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征与生活习性15. 野生梅花鹿生态环境与习性有哪些?野生梅花鹿主要栖息于东北的长白山区,这里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台地、丘陵、河流、盆地和火山群;海拔 500-2.691m ,属于北半球中温带,呈大陆性山地气候,季风明显,春季风大干燥,夏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日照在 2.109-2.660小时,无霜期平均 120-130 天,年降水量 600-1,340mm ;土壤为暗棕色土壤,还有白浆土、草甸土等;本区具有典型山地自然特征,从山麓到山顶植物是明显垂直分布变化,从上而下分为: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山地苔原带梅花鹿自然情况下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和针叶林过度地带,即针阔叶混交林带中野生梅花鹿还栖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梅花鹿 9-11 月中旬发情交配,鹿怀孕期 7.5-8 个月,翌年 5-7 月初产仔,一胎 1仔,各别为 2 仔梅花鹿经多年人工驯养,他们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适应了人为创造的生态条件,生活习性有了重大改变16. 梅花鹿形态特征是什么?梅花鹿属于中型鹿种比马鹿体小公、母鹿共同特点是夏毛鲜艳美丽,呈棕红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白色斑点。
由颈到尾部沿背椎有 2-4cm 宽的棕色或黑色被浅背线两侧身体有排列不整齐 3-4 列白色斑点,如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冬毛颜色变浅呈灰褐色,白色斑点隐约可见公鹿形态主要特征:公鹿生有卷曲的鬃毛,头较母鹿大,额宽、两角基粗圆、端正,眼大明亮,耳大内生有柔软白毛,眼脸腺发达,眼窝明显,一年一次季节性生茸角公鹿颈较粗壮,背长、宽、平直,肌肉丰富,四肢坚实,后肢肌肉充实,有一对左右对称的阴囊和睾丸公鹿体重一般在 120 公斤左右,肩高 100 公分左右,体重在 150 公斤左右母鹿形态主要特征:母鹿头较公鹿稍小些,面部中等长度,鼻梁平直,耳中等大小整个头纤细、清秀,略呈长方形荐骨长、高、宽,髋关节上方比较丰满,骨盆骨关节结实,臀部肌肉丰满,四肢排列匀称,蹄大小适中母鹿生殖器官和乳房及乳头发育良好、对称,大小适中17. 鹿的生物学特征有哪些? (一) 野性 野性是习性的一种,其本质是防卫反应上述多种茸鹿经几百年或几十年的驯养,驯化程度已经很深或较深这里所说的野性,主要是指圈养至今,它们尚存在野生时的行为表现诸如,见到生人、不熟悉的动物或景物,或听到突如其来的声音,会立即警觉起来,休息、反刍、采食、饮水、交配、产仔哺乳等各种活动立即停止,抬头竖耳,引颈注目,甚至一哄而起。
发觉者或头鹿长吼报警,唤起整个鹿群骚动,纷纷起立,拭目以待当确认无危险时才慢慢安静下来当认定是生疏情况时,报警鹿或头鹿连声呼叫,并边叫边用一前肢蹄跺地不止,此时往往臀斑和颈背被毛逆立,或泪窝开张,常长吼一声,急速回头返身逃窜,或用前蹄扒打(母 )或用头(公) 顶撞,迎击来人和动物产仔期的母鹿和配种期的种公鹿或王子鹿这些表现尤其突出,即使是熟人,甚至是经常抚摸、每天饲养它的主人也无例外尤其是刚交配完的个别种公鹿,更凶狠地顶人,其野性暴露得更充分有些母鹿产完仔之后扒打其他仔鹿,甚至攻击查圈、打耳号、称重测尺、治疗病鹿的人,就连初生2仔鹿被打完耳号放回去之后,有的也会立即返身扒人,或猛扑圈门产仔母鹿因惊动或异味而弃仔不管,尤以初产鹿为甚对有异味的精饲料拒不采食,尤以梅花鹿为甚精心的老饲养员或放牧员都知道:各种鹿在圈舍或运动场中都有较固定的休息位置,某些圈养放牧母鹿临产前总是在一 定时间离群跑到一定地点产仔,这些也都是野性的典型表现 (二) 草食性和反刍性 鹿是草食性和反刍性的经济动物,常年以各种植物为食鹿的消化系统构造特点决定了吃植物性饲料这一特性其饲料组成随季节、生存环境等条件而逐渐变化。
不过野生鹿在植物最丰盛的夏季则能采食到数百种野生植物性饲料,我国梅花鹿采食 209 种,马鹿采食 329 种,驯鹿采食 200 多种夏季主要采食各种草本植物的嫩绿部分秋季除了采食嫩绿植物之外,也喜欢采食一些多汁的灌木果实和浆果,以及各种蕈类、地衣类和苔藓类植物等冬季主要采食各种乔灌木的枝条和枯叶、浆果等,也可掘出深雪中的橡实吃在秋冬季节,植物性饲料中的无机盐缺乏,而鹿体有生理需要,故在自然条件下,此期间它们常到有盐碱的地方舔食或啃树皮对于牛羊来说,某些有毒植物,如白头翁(花) 等是不能采食的,但是鹿特别喜欢采食,并且吃后安全无恙一般说来,鹿是不吃动物性饲料的,除了鱼粉和血粉作为特别添加剂饲料投拌到精饲料中之外,仅有些驯鹿偶尔捕吃一些小型的啮齿类动物有的母鹿产仔时吃掉胎衣 (三) 生态可塑性 鹿的生态可塑性系指鹿在各种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对生存条件所具有的一定的适应能力不论在森林和草原,亚热带至寒带,或是在气候少雨干燥、多雨潮湿、严寒多雪地区,都有某种鹿的分布,其中以梅花鹿的分布范围最广,以驯鹿、白唇鹿、塔里木马鹿及水鹿的局限性较大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区,大部分鹿可以引种和风土驯化如东北梅花鹿引种到海南、广西或青海等地;新疆天山马鹿和阿勒泰马鹿引种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较短时间内都能适应当地的饲料和气候条件,甚至某些优良种类,如天山马鹿比在原产地时的生产力还高得多。
总之,新的生态和饲养管理条件并没有严重影响鹿本身的特性和生物周期,只是使它们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这说明鹿的生态可塑性很大如果引种的是幼鹿或对幼鹿进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驯化,则效果尤佳,这又说明幼鹿的生态可塑性更大根据鹿的这一特性,采取给予饲料与固定的信号(笛声、琴声、载料车马达声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驯化管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 集群性 鹿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成群活动的在散放或圈养条件下,也是成群(按圈)饲养的它们的集群性很强,其中有头鹿和骨干鹿,发情配种期有王子鹿由头鹿和骨干鹿带动群体的活动,由王子鹿控制群体的行动野生鹿在寒冷多雪的冬季比其他季节的群体大鹿群的大小因地区、种类、季节、饲养方式、性别、鹿别以及鹿的数量、饲料量多少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一般种类的野生鹿通常为 10~25 只;野生驯鹿群有几十万只的,家养的有1~2 万只;白唇鹿野生的有几百只的秋季多为公母鹿混合群,但是其中成年公鹿不多;春、夏、秋季节多为母鹿和幼鹿合群圈养或圈养放牧的茸鹿保持着群居和长期合群的本性,临时单独饲养或离群时表现胆怯不安,在成群放牧时却很安稳未经放牧的个别茸鹿到放牧群中之后,总是往群当中窜;经长期合群的鹿,对外来的少数鹿,甚至对其中的个别鹿采取攻击行为。
根据鹿集群性的行为特点,放牧时对于炸群四散跑远的鹿,不要跟随穷追不舍,而是等一段时间,待其逐渐集群后再赶回,然后找回零星跑散未归的鹿用驯化好的头鹿或骨干鹿可领回跑出的鹿,或带领难产需助产的、锯茸时不愿进保定圈的、不易拨出圈的、3拨到走廊后跑蹦利害的鹿,也是很有效的;在离乳分群时,若能用头鹿和骨干鹿领仔鹿进行初期驯化和饲养管理,会收到良好效果总之,了解鹿的集群性,就会较好地利用这一有益的特性,顺利地对它们进行放牧、驯养和调控 (五) 繁主殖和体重变化的明显季节性 鹿类的繁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除了四季变化不明显地区的水鹿是在 5~6 月份发情交配、12~1 月份产仔外,其余各种茸鹿的繁殖都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即在秋季 9~10 月份或延至 11 月份发情交配,第二年 5~6 月份产仔或延到 7 月份产仔近年来的观察发现,公鹿的繁殖不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年龄不同发情时间亦有早晚,已发现多种茸鹿,尤其幼龄的初配鹿出现了春季发情交配,甚至一年四季均有产仔的现象 鹿类的体重同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梅花鹿为例,进入体成熟年龄(4 岁) 后,公鹿以每年的冬末春初季节体重最低,以夏末秋初季节体重最高母鹿推迟 1~2 个月。
公鹿体重最高比最低时高 16%~20%,母鹿为 12%~15% 无论公鹿还是母鹿,都是在饲料种类繁多的夏季,经过营养最丰富的饲养之后,即在体重增加,膘情达到最佳或较佳的秋季至秋末冬初时节,开始发情配种而仔鹿则是在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春末夏初时出生,并经半个月之后能获得更好的饲料和气候等最佳的生活条件,待到秋季独立采食之后,又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籽实和果实,以保证幼龄期的生长发育可见,鹿的繁殖和体重变化的明显季节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生存条件的一种最佳适应 (六) 鹿群内的序列性 优势序列是社会行为中的等级制,它是某些个体通过争斗在群体中获得高位,在采食、休息、蔽阳、交配等方面优先,某一个体一旦在一场争斗或威吓中取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需再重新较量,败者会随时予以避让或表示屈服,人们一般称胜者叫“王子鹿”王子鹿在生产中应予以保护,一旦“下台”要单圈饲养,否则会被群鹿攻击致死公鹿争夺王位的斗争一般非常激烈,先扬头、卷唇、嗤鼻,有的公鹿阴茎伸缩,淋尿,相互示威,如果年龄、体况、气势相差悬殊,强者通过示威会吓退弱者,但一般边示威边接近,最后低头以角相抵,四肢叉开,伸腰举尾,相互顶斗力大者获胜,发出“咴咴”叫声,败者逃跑。
王子鹿”一旦确立地位,在群体内处于领导地位,其待遇也就高于其他,造成高低等级,在采食、配种、维护秩序上均享有领导优先权 鹿的这些特性是它们在长期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虽经几百年驯养,仍保留至今,人们可按所需要的特性加以巩固、发展和利用,以便对其进行顺利的驯化、饲养和管理18.鹿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鹿虽也属草食类反刍动物,但由于驯化时间较短,所以其生活上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反刍动物如牛、羊的特点 (一) 生活环境 鹿的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鹿的生活环境要求条件差别较大,野生梅花鹿多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有水源的地方日间多躺卧,反刍休息,清晨和黄昏采食饮水,天气炎热或秋季配种季节,喜欢到水库游泳或泥塘处戏水泥浴善于利用环境来隐蔽自己,以此逃避天敌或猎人马鹿则多栖息于混交林或森林、高山、草原上,按季节、昼夜变化特点进行采食,春秋到泥塘草甸处食草,生草期躲入森林深处,亦喜欢水浴、泥浴水鹿则喜欢栖于靠近水边的阔叶林 、混交林白唇鹿生活在海拔 3500~5000m 的雪山或高山林带及灌木丛中 (二) 采食习惯 鹿的摄食行为包括有采食和进食两种行为,但二者又往往结合进行,即边采食边进食鹿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主要选择鲜嫩的食物,这类食物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而容易消化。
家养鹿对食物的选择性很小或无但鹿仍先吃细嫩部分 ,后吃粗糙部分所以家养鹿4饲料要多样化,使鹿有选择的余地 鹿是边游走、边采食、边吞咽鹿无上门齿而有齿垫,下腭有切齿采食时舌不外露,而是靠齿垫和切齿咬住枝叶配合头的前伸和上抬动作将食物切断,纳入口内采食时嘴张得不大,大约 3cm,以选择植物和撕咬住相应部位仔鹿生后几天就仿效采食,2 周龄后能采食细嫩的叶片 鹿在采食活动中,反刍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消化类型,又是机体的食欲反映反刍是将吃到瘤胃内的食物反逆到口腔,经过咀嚼再行吞咽的连续动作有了反刍活动保证,鹿可在较短时间内采食大量的食物,之后在安全的环境下和较适合的时间完成吃食过程鹿一般在采食后 1.5~2 小时开始反刍,一昼夜反刍 5~6 次,每次咀嚼 6~8 次,当然这与鹿种、饲料质量、环境条件有关 反刍活动是 健康的标志 反刍时间的过度延长和缩短是疾病的信号反刍停止,说明病情严重与反刍相伴的还有嗳气,鹿每小时嗳气 10~20 次嗳气也是健康的标志 鹿一天饮水 4~6 次,饮水 5~20L,这当然与鹿种、食物、气候的关系很大鹿站立饮水,上下唇伸进水面,屏气将水吸入口内,吸 5~10 口后呼吸一次再吸水。
饮水一般无明显规律性在采食期间,采食后和反刍前后都能饮水鹿不饮有气味的水 (三) 嬉戏 鹿的嬉戏行为是互相间情感、行动的沟通幼鹿的嬉戏行为比成鹿频繁,老龄鹿基本上无嬉戏行为 鹿嬉戏行为的主要表现是蹦跳或奔跑家养鹿先是一只鹿在舍内蹦跳、撒欢,继而引发部分鹿蹦跳、撒欢如果舍内有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