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的冷思考与热建议.docx
11页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的“冷”思考与“热”建议 赵治山[摘要]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恰逢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年来,世界各国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控和应对,同时也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国际间经济博弈本文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及其政策效应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宏观经济;“冷”思考;“热”建议[]F015[]A[]1672-2426(2009)12-0033-03一、对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背景的“再”认识“再”认识之一: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针对国内物价持续攀升,实施严厉的双紧财政和货币政策及保持人民币强势的汇率政策,期间,1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已经调高至7.47%,5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利率调高至7.83%,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调高至世界各国罕见的17%,人民币对美元按照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前对美元比价8.2765到2009年10月20日中间价6.8266计算,已经升值17.5%三重政策”调控下,中国经济内在活力受到了严重遏制,是导致2008年下半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发展受到重创的内在原因,也是国家实施新一轮高强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在需要。
再”认识之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受到影响和冲击,加剧了我国此前实施的从紧财政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国内显现在我国,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会造成实质影响的基本判断之下,却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国内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和冲击,而且还与此前的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形成了双重叠加效应的状况,这成为我国果断停止严厉的双紧政策,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导火索和重要诱因再”认识之三: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与高利率融资成本、人民币汇率持续坚挺、对物价的从严管治、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四大因素”,是挤压企业利润、导致企业生存困难甚至无法生存的根本原因,也是国家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微观背景2008年国家确定的物价指数调控目标即CPI增幅是从2007年12月份为6.5%(全年4.8%)调整为全年增长4.8%左右(全年实际为5.9%),而在当时国外输入性通胀十分严重和以农产品为主导的产品价值合理回归的情况下压低物价,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压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新增融资成本、汇率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4项成本的合计增幅严重侵蚀利润,直至企业无法生存特别是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使外向型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在国内成本上升和国外需求减弱的双重环境下,造成了东南沿海大批企业破产关闭。
这些微观原因也是导致国家从年初确定的“双防目标”调整为此后“三保目标”的重要背景二、对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冷”思考“冷”思考之一:财政政策效力多于货币政策效力2008年10月17日国家明确地提出要保增长,2008年11月10日国家出台促进宏观经济发展10条意见与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两次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性扭转是我国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向的重要里程碑此后股市受2008年年报业绩大幅下滑影响,经过反复波动后先于实体经济于2008年12月份至2009年1、2月份触底,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则滞后股市5-6个月后于2009年二季度出现回暖目前从政策效力来看,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的作用更明显、更直接、更有力度,而货币政策则次之但是由于财政政策更多是通过大项目的实施予以体现,政策效力的范围相对较小,所以缺点很多,不能调动市场的每一个经济细胞进而导致我国经济的潜能依然没能及时有效释放,没能最大限度地抢抓好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全球资源价格大幅下降的难得发展机遇冷”思考之二:货币政策措施的使用力度不够彻底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一直在下调基准利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启动经济。
从2007年9月开始,基准利率从5.25%下调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2%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1年里,又从2%迅速下调至目前的0.25%,下调幅度为87.5%,并且在不能继续下调的前提下开始大幅增发基础货币,使实际利率为负值而我国则是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1年期贷款利率的7.47%调整为目前的5.31%,下调幅度为28.9%,5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利率从7.83%调整为目前的5.94%,下调幅度为24.1%,可见货币政策的调控强度远远低于美国的调控水平货币政策的调控强度,作为国家之间特别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进行新一轮博弈的重要核心内容,在宏观经济的启动力度、竞争力强度、汇率变化对本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程度等方面,都将在当前和不远的将来展现于世人面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程度仅为美国调整强度的1/3,这是推动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我国商品外贸竞争力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只有一个国家的商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基所在美国政府反复强调和要求我们甚至施压于我们人民币升值,其目的实际上也就是要通过汇率机制抑制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达到提升美国商品国际竞争能力的博弈目标。
金融危机面前,美国的这种博弈目标无疑将会更加强烈,但是问题是不应以牺牲他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为手段,中国在此重大博弈中也应当有明确的认知和思考,并积极有效地应对事实上,一年来我们为此付出了较为昂贵的代价还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在2009年上半年以前储备的宏观调控“弹药”,特别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在调控过程中下调空间相对较小,很可能随着经济的企稳回暖而无法使用,进一步使经济复苏后特别是涨热后向上调控的余地变小,而美国则恰恰相反冷”思考之三:国家财政收支能力下降制约重大基础性改革和发展由于国家实施相对较强的财政政策和相对较弱的货币政策,导致的高利率、高汇率、高补贴致使经济增速减缓、税收增幅下降,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其中2009年1月份较2008年同期下降17%的较大降幅刚刚发布的2009年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609.3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392.13亿元,增长33%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72.01亿元,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6%;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9.8%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2%;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3.1%主要收入项目中,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4%,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79.1%(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实际增长约6%),营业税同比增长13.6%,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0.4%,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4.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8%,关税同比下降26.7%,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59.6%,车辆购置税同比增长4.4%,外贸出口退税同比增长1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回暖向好的势头十分不稳固,体现在财政增长上更多的是非税收人,而不是企业的税后盈利这应当与高利率、高汇率、高成本、低物价压抑等因素有关,也表明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与宏观经济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政策下的我国财政收入下滑,导致国家在实施大力度的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等重大问题上的支付能力受到了明显影响,与科学发展观确定的目标产生了明显的现实矛盾,同时也影响了人们未来的心理预期,制约了即期消费,影响了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良性运转的内在逻辑,进一步增加了启动经济的难度总之,在财政税收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以税收补汇率的不经济特征,事实上表现的十分突出冷”思考之四:通过人民币持续升值促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逻辑关系需要尽快重新理顺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引来海归派学者的一片叫好,他们认为人民币升值一是可以抑制我国的出口,减小贸易顺差,央行被动增发的人民币数量会减少,由货币因素引发的通胀随之下降二是可以大大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降低国内企业成本,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三是有利于消费,因为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使进口产品价格变得“更便宜”了。
在这些“好处”当中,抑制通胀的作用最令人动心,因为抑制通胀是2008年的重中之重但是抑制通胀有很多措施,未必寄托在人民币升值身上不可否认,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对通胀会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如果人民币加速升值,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抑制通胀,反而可能加大通胀压力事实上,人民币升值步伐从2007年开始加速,而我国的物价也恰恰是从2007年开始加速上涨的当人民币升值过快,企业不堪承受其重纷纷倒闭的时候,就可能因产品供应的减少而推动物价上涨我们应当看到,人民币加速升值已使得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或者被迫转行相关报道指出,2007年,仅广东地区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引发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担忧,2008年到2009年上半年倒闭企业更是多达数万家,大批人员失业总之,面对企业艰难的生存困境和国家宏观经济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弊端,科学处理好促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逻辑关系,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在时机不成熟之时承担不可承受之重,必须努力实现“三驾马车”的统筹合理拉动,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实现经济质量在发展中的转变和提升冷”思考之五: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下的GDP增幅具备10%以上的潜能。
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7.1%的“三驾马车”组成中,投资贡献6.2%(贡献率达到87.3%),消费贡献3.8%,但受累于出口的疲软(贡献-2.9%),最终形成了上半年经济增长7.1%的现实从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刚刚对外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经济总体呈现逐季增长加快的势头,其中一季度GDP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三季度GDP首次超过8%以上的增幅,但是即便如此,前三个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依然同比下降20.9%如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正视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进一步正视货币政策的使用强度、能够正确处理汇率的升值幅度,宏观调控进一步科学,“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都将明显增强,全年GDP可能增长在10%以上,(如果没有2008年前9个月严厉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和人民币坚挺汇率政策不完全科学的政策组合,2009年GDP将可能实现13%左右,)社会保障水平改善的程度可能更有成效,国家财力储备可能更加殷实有力,中国“和平图强”和拉动世界经济的力量可能更加明显,中国的大国地位可能更加突出和明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和态势可能更加强劲,可能更能得到世界各国不可争辩的拥护和认同。
三、对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热”建议通过我国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背景回顾和政策效应的思考,可以看出,2008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复杂多变和极度缺乏稳定性的一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对物价问题和汇率问题的把握和认识存在误区,在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对物价问题的模糊认识,导致了由先期的防止经济过热转向了防止通缩;对汇率问题的模糊认识,导致人民币在升值过快引发国内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大幅下降的同时,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外需大幅下降引发的出口能力大幅下降的被动局面而2009年我国宏观调控在取得较好成效的前提下,我国的调控措施仍然有进一步学习探索和总结提高的余地总的感觉就是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依旧偏“冷”,为此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提出以下几点“热”建议热”建议之一:保持人民币对美元币值在稍长时间内和一定幅度范围内的合理比值,实施适度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供求政策考虑到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美元兑人民币在两年时间内由持续高增长实现冲高回落,并控制在1比7—7.5的幅度比较适合在美国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