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1课《师说》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6页第11课《师说》一、 课文资料链接:1、 文题解读:“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3、写作背景: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是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但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虽然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但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4、韩愈的文学主张: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占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3、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口: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4、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送孟东野序》)二、 课文内容精讲:1、 问题探究:【问题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4】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5】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6】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问题7】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韩愈所说的师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道”从最末一段知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问题8】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他就是我的老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2、重难点释疑: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 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
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种句子,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3)丰富的语气表达a、语气词的使用 如“嗟乎!呜呼!”加强了感叹的语气b、不同句式的使用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