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答案参考word.doc
20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鉴赏练习一.童趣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为加点字注音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癞虾蟆: 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 (3)为之怡然称快( )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2.解释下列词语何以: 是以: 下问: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3)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述而》)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恒(经常)不一见 相顾(看)惊疑B.始悟为(成为)山市 以(用)亿万计C.惟(只有)危楼一座 则明(明显)渐少D.或凭(凭借)或立 与世无别(差别)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5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 B.游踪顺序 C.时间顺序 D.逻辑顺序6.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①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答10.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1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四.《伤仲永》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A.父异焉 ( )B.稍稍宾客其父 ( )C.父利其然也 (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E.邑人奇之 (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