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方病健康教育宣传布鲁氏菌病预防诊治.ppt

43页
  • 卖家[上传人]:g****
  • 文档编号:53691366
  • 上传时间:2018-09-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10.50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地方病健康教育宣传,主要内容,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布病诊疗 五、防控措施,一、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一、概述(发展史),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 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 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 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一、概述(发展史),1905年我国重庆曾报告了两例布病 1916年在福建发现1名布病 1925年河南发现4名印度侨民感染布病 1932年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头牛中有21头流产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在吉林白城子进行羊群调查时,发现羊感染率33%,1938年在该地发现布病患者。

      新中国在成立前就有布病流行布病流行概况,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于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我国疫情,,波及县区逐年增加,一、概述,一、概述(危害),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 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 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二、病原学,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6种布菌可分为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

      但仅前4型对人类致病,另2型对人的感染国内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超过42 ℃不生长二、病原学,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上 畜舍:4-5个月以上 水:5天-4个月 鲜牛乳:2天-18个月 土壤:4天-4个月 冻肉:14-47天 尘埃:21-72天 对湿热、消毒剂、紫外线、抗生素敏感,对低热、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 物理因子抵抗力:对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1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就可杀死湿热55℃生存时间为60分钟,湿热100 ℃生存1-4分钟二、病原学,化学因子抵抗力:药物名称 浓度(%) 生存时间新洁尔灭 0.1 30s 石碳酸 1-2 1-5分钟来苏儿 2 1-3分钟来苏儿 3 1分钟内漂白粉 0.2--2.5 2分钟内肥皂水 2 20分钟以上,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

      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三、流行病学,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 装满细菌的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 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 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的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三、流行病学,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 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 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三、流行病学,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 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

      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三、流行病学,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

      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三、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三、流行病学(流行特点),一、分布: 职业:凡是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 性别:无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 年龄:青壮年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季节:一年四季各月均有发病,北方羊群布病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疫情发生在4-5月 地区:牧区高于农区三、流行病学(流行特点),二、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种型、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 羊种布氏菌疫区:羊种布氏菌1.2.3生物型对人、畜均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爆发流行,疫情重,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牛种布氏菌疫区:牛种布氏菌毒力较弱,但侵袭力强,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流产或不孕,但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氏菌疫区:疫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

      三、流行病学(影响流行的因素分析),自然因素:与气候关系密切,气候恶劣、水草不足,病畜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流产,增加传染机会;寒流、酷暑,也影响人的抵抗力,容易发病 社会因素: 1、国境检疫: 2、落后地区卫生状况不良,存在人畜混居、共用同一水源,剥食病死羔犊肉、喝生奶 3、集市贸易活跃,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彻底的皮、毛、乳、肉大量上市三、流行病学(流行因素分析),4、布病致病菌型由牛种菌转为致病力强的羊种菌Ⅰ型 5、饲养户购入或引进牛、羊时不重视牛、羊是否健康 6、牲畜交易市场管理混乱,造成病畜输入 7、发现病牛、羊后处理淘汰不够及时,造成疫情蔓延 8、临床医生误诊,不能及时发现布病疫情 9、村医缺乏布病防治知识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1、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 2 诊断依据2.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其他重点人群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表现),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潜伏期:1-3周,平均2周,最短3天,个别可长达一年之久,主要取决于致病菌的菌型、菌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表现),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在抗生素普遍使用之前,主要以波状热为主 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是其特征 游走性疼痛;急、慢性期布病患者都发生大骨关节与肌肉疼痛,慢性期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 乏力:几乎全部病人都有此症状,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其他症状:慢性期布病患者经常表现为表情淡漠、精神不振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体征),皮疹:急性期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持续时间短 睾丸肿大:睾丸炎及慢性睾丸炎,发病率20-40% 骨关节肿大:骨关节系统的损害是布病的主要体征之一,骨关节肿大,常发生在一个或多个大关节 肝脾肿大:资料报道:急性期肝肿大占21.31%,脾肿大占10.13%,慢性期肝脾肿大占4.26% 软组织肿胀:,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诊断标准),3 诊断原则: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标准 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中任一项阳性者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3隐性感染: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2者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淋巴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鉴别诊断 总之,对一个布病患者的诊断应该包括临床期、临床型和临床代偿状态三个方面 即诊断时应写明布病急性期(3月以内)或亚急期(3-6个月)、慢性期(6个月以上)、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固定,功能障碍因气候变化,劳累过渡加重); 内脏型(或骨关节型、神经型、泌尿生殖型、临床综合型、外科型); 失代偿(或亚代偿、代偿)四、布病的诊断与治疗(发病机制),波浪热:布氏杆菌侵入人体→淋巴管→局部淋巴结→原发灶→入血,出现菌血症、毒血症 布病不易根治的原因:病原菌主要在细胞内繁殖,抗菌药物和抗体不易进入 细菌、毒素、变态反应(迟发型)三种因素均参与了布氏杆菌病的发病过程 急性期:以细菌、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应侧重于病原体的清除。

      慢性期:以变态反应为主,治疗应侧重于菌苗等脱敏疗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