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 (7).doc
4页《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 .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冶摺! ∫唤煤驮暗拇竺牛だ染桶阉歉挥刑氐愕拿溃瓜衷谖颐敲媲傲恕!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第三课时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