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习一些中学已经学过的内容.doc
6页1(同学们,以下是一些大家在中学已经学习过的、在教材中也出现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整理出来供大家温习用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1)理论意义: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能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矛盾,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答: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其突出特点是直观性 )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 (它有三个局限性(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它是彻底的、完备的科学唯物主义)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5.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形态):(1) 主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万物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2) 客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万物是客观精神的产物)2三、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辨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 )和唯物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3.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各门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变革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变革表现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两个科学统一,克服了旧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变革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结束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科学之科学” )的统治,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并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答:1.现代西方哲学是 19 世纪 40 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的总称,从思想倾向上可以分为两大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表现在它们的阶级属性、服务对象、理论实质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必须批判现代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另一方面,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有3价值的思想,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加以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并推进了哲学的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第一,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二,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将关系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九、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大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答: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特点: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这种物质观是不科学的,但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局限性(缺陷):不懂得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混为一谈,并且没有看到社会的物质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科学的物质观十、简述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4主体,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把物质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十一、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答:1.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别事物 (2)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条件 (3)只有承认相对静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十二、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并用该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答:1.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其次,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为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运动观上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表现为只承认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论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十三、如何理解意识的起源?答: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劳动使5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十四、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答:一方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另一方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十五、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答:1,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的特性,表现为:第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等) 、情感、意志等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可能不一样 第三,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对象,也可能歪曲错误地反映对象,甚至形成荒诞的意识2,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都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
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看成纯粹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差别十六、用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的正确性答: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意识的起源表明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的本质:一方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另一6方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表明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十七、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答: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一元论中又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和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有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本原的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最终倾向唯心主义十八、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两种对立发展观)答:1.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2.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