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分子与原子原子结构元素.doc
10页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重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分子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分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某些分子的照片,证明它真实存在着,同时,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所有这些事实,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不停的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不是紧密相连而是有空隙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这说明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显微仪器,能达到原子级的超高分辨率。
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作为观察物质表面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作为在极其细微的尺度--即纳米尺度(1nm=10-9m)上实现对物质表面精细加工的新奇工具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某些原子一门新兴的学科--纳米科学技术已经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徽学研究室的科学家正奋力投入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扫描隧道显微学方法,已于1992年成功地在石墨表面刻写出纳米级的汉字和图案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写的汉?“中国”,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只需大头针针头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画出来的中国地图其比例尺为l∶1013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在40ml的蒸馏水中滴入几滴酚酞,取少量置于试管中,滴入浓氨水,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烧杯A烧杯B现象溶液慢慢变红无现象原因氨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使酚酞变红3、分子之间有间隔 物质呈三态变化的原因: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别的物质的分子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常遇到这些现象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那里去了?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如:三态循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旧的物质的分子被破坏,新的物质的分子生成构成新的物质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硫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被破坏,生成了二氧化硫的分子,无数多个二氧化硫的分子,就构成了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被破坏了,没有了,当然不能再保持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了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打开一瓶酒精和一瓶水的瓶塞,酒精挥发比水快;熔化蜡烛比熔化蔗糖容易这是由于它们分子间的引力大小不同所致当酒精和水的分子要从其表面“逃走”时,其余的酒精和水的分子就“拉住”它,不让它走,这就是分子间的引力只是外界提供的热量克服了分子间的引力让它“逃走”罢了这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在1873年提出来的,他并且在计算气体体积受压强和温度影响的变化中加上气体分子间引力的影响,受到科学家们的赞赏,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奖由此,分子间引力又称范德华力,或简称分子间力分子间的分子间力比原子间的键力小得多,大约是键力的1/100,它决定着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垫、熔化垫、溶解度等物理性质,而键力决定着物质进行化学变化的难易等化学性质以水、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利用图3-12、3-13进行分析,引出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化学变化 重新组合聚集成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加热导出:氧化汞───→汞+氧气思考:⑴从课本图3-12、3--13中,你能从中发现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哪些变化规律?⑵从分子、原子观点出发, 你认为化学变化的实质应该是什么?⑶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你知道什么叫原子吗?⑷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你认为分子和原子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思考题,得出原子的概念小结:⑴化学反应的实质 ⑵原子的概念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原子分子备注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相似性小,轻,有间隔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相异性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相互关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课题 2 原子的结构目的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过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后回答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⑵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⑶原了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⑷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⑸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表2--1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都是巡视答疑,并安排适当时间板书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提问: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结并板书: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几种原子的构成: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碳66氧88钠1211氯1817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二:相对原子质量: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议论后回答:⑴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是多少?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怎样确定的?它有单位吗?⑶原子中各粒子之间在质量上是什么关系?由此, 你能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吗?2、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答疑后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⑴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⑵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试推算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目的要求: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3:使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形成原因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难点:离子形成原因,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结构示意图: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离核远近是不同的,为了形象他说明运动者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我们引入电子层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认为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那么它们的运动是杂乱无规律的,还是有一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