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以会宁县为例.docx
11页甘肃省旱作区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以会宁县为例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旱作节水农业是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贫困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会宁县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对会宁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剖析,并提出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Keys] 旱作节水农业 水资源 制约因素 会宁县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行业产生影响所以发展节水农业,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国家也“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节水农业并非单指节水灌溉,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面节水节水农业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节水灌溉农业一般指为节约水资源,尽量减少水库和灌溉水输配过程中的水分渗漏和蒸发,同时根据作物需水规律,不断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定额,以实现高产的一种灌溉农业类型二是有限灌溉农业在缺水地区利用灌溉仅能满足作物对水分部分需求的一种补充供水方法,被视为旱地栽培与有限供水结合的一种作物管理制度。
三是旱作农业在无补充灌溉条件的地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包括通过集水措施)以达到有限增产的农业,亦视为农业节水的范畴会宁县是一个缺水县,又是一个农业县,且水资源几度匮乏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会宁县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会宁县基本概况会宁县地处东经104°31′~105°34′北纬35°33′~36°26′之间,其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北与靖远县接壤,南与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榆中县,东靠静宁县和宁夏的西吉、海原县;全县国土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7万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284个村(居)、2613个社,2009年总人口58.28万人,农业人口53.49万人,占91.78%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达到2833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90555万元,占全县GDP的31.96%,且耕地总面积150707公顷,且均为旱地,人均耕地0.26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12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是甘肃省中部最具代表性的干旱贫困县之一,也是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为2350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为1004.91元,占42.7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80.10元,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
二、会宁县水资源基本状况(一)会宁县地表水资源状况会宁县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处内陆,东有六盘山,南有秦岭作屏障,空气中水含量较少,气候干燥,降水少而不均,导致水资源极度短缺,干旱与水土流失矛盾突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境内主要河流有祖历河,葫芦河,清水河三条,祖历河贯穿南北,在靖远境内流入黄河,大部分水资源矿化度高,腐蚀性大,无利用价值目前,会宁县可利用的地表水有658.38万立方米,且河流水量小,一年中多为断流二)会宁县地下水及降雨状况会宁县地下水系分四个水文地质单元,即大豹子川,历河,关川河,祖历河四个河谷,可利用的地下水量为363.24万立方米水资源主要是降雨和黄河水的调用,全县自产水资源量约735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125.70立方米,中北部人均占有仅为6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200 立方米的1/10,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60立方米的1/2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40~43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高达1200~190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上看,呈现南多北少,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450毫米,北部多年平均降水270毫米,相差180毫米;时间维度看,季节降雨以夏季最多(占43.6%)、秋季次之(占42.2%)、春季较少(占10.7%)、冬季最少(占3.4%),而农业用水高峰季节的3月~5月份降雨量极其稀少,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旱十分严重。
统计表明,年际降水的变异系数为23.9%,月际变异系数最小7月也高达96.3%,无旱年频率不足14%三 会宁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一)“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力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通过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会宁县种植夏粮作物面积不断下降,而秋粮种植面积却在不断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会宁县的降雨主要分布在夏秋季,使得农作物需水期与降雨期相吻合,致使秋粮产量较高农作物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3.914万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15.031万公顷,增加了8.03%,其中粮食作物增加了20.38%同时,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从2000年的76.88%上升到85.67%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768.59千克 / 公顷,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482.619 千克 / 公顷和2424.5235 千克 / 公顷,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的状况同时,在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作为大宗粮食作物的小麦和玉米,占粮食作物的比重呈现出显著的此消彼长的趋势,小麦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2000年的37.41%下降到2009年的17.20%,而玉米则从2000年的22.46%增加到36.26%。
对于经济作物而言,较2000年,2009年油料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了2.03%,相反,蔬菜和果园面积则分别上升了1.56%和1.40%二)以水利梯田为载体的工程型节水措施全面开展会宁县的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5.07万公顷,且均为旱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长,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条件,以水平梯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逐年稳定增加(见表2),近70%的耕地实现了水平梯田,有效拦截了天然降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会宁县依托甘肃省“121集雨”节水工程,实行集雨补灌,全县累计投资1387.02万元,建立水窖87721眼,补灌面积1.18万公顷,形成了一定的农业补灌体系三)积极探索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会宁县土层深厚、无污染,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会宁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瓜类、仁用杏5大特色产业,其中仁用杏35万亩,年产杏仁2万多吨;瓜子12.9万亩,黑瓜子产量达到7740吨;引进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52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22家;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9家,其中行业协会4家,专业合作社128家,协会27家,现有会员2.07万人,培育出“西北磨坊”、“发滋瑞”等绿色品牌产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羊肉之乡”和“中国小杂粮之乡”,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1%以上。
四)大力推广“白色革命”、“以肥代水”为主的农艺节水技术会宁县逐年扩大地膜覆盖面积,增加农用化肥使用量,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扩大粮食产量全县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全面推广,截止2010年底,全县已完成覆膜面积6.69万公顷,其中秋覆膜69万亩,顶凌覆膜31.4万亩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60.46千克 / 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74.16公斤 / 公顷四、 制约会宁县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节水认识上存在误区节水的本质是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失量,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同时,农业节水而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不仅包括水利工程措施,还包含农艺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形成的将节水农业等同于节水灌溉的误区,导致农业节水存在重工程措施轻农艺措施的倾向,忽视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等措施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许多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利用率高、农民容易接受的旱作节水技术,如:土壤改良、秸秆覆盖、少免耕等农艺、农机措施因缺乏重视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会宁县农业用水量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比重大,导致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
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偏小;其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是33.13万亩,饲草料的种植面积为0.89万亩;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夏粮面积逐步减少,秋粮面积逐年扩大,这与天然降水的时间分布相协调但根据极低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1768.59千克 / 公顷),尤其是以小麦为代表的夏粮作物和以玉米为代表的秋粮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差距巨大(小麦单产仅为玉米单产的61%),不难看出夏粮的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依然较高,夏粮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0%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三)水土流失严重会宁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植被条件差,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目前,会宁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7.083万公顷虽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会宁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会宁县退耕还林工程需要补植补造面积2.43万公顷每年降水集中的月份,水土流失加剧,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产量的减少 (四)节水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制约节水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目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农民自筹能力较低,构成了全社会节水资金投入的不足,不能满足会宁县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而且,长期以来,对水库、输水渠道等工程节水措施比较重视,有较固定的投入渠道而对以农艺、农机措施为主的田间节水措施则重视不够,投资安排很少过去投资,偏重于工程,对于非工程节水措施,由于投资理念的限制,缺乏甚至没有资金的保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会宁节水农业的发展1998年以前,灌溉排水的骨干工程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其中中央财政投入比重很小,地方往往以“投工投劳”折资1998年后启动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只有极少数地方的配套资金落到实处非骨干工程由农民和集体负担农民承担了2/3以上的投资用于开发新水源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前几乎没有灌区有能力自主进行农业供水工程的维修、更新与改造在此基础上,会宁县节水农业筹资渠道较少,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机制不健全五、 促进会宁县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会宁县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旱与薄,而水土流失是地力瘠薄和加剧干旱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必须注重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治理,在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小型工程为主,治坡为主,按照梁、峁、台、沟、川、滩的不同土地类型,以及面蚀、崩塌、滑塌等侵蚀特点和发展程度,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尽可能使≤15°的坡耕地建成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坚持>25°坡地退耕还林,种草归牧,其余的坡耕地都应采取隔破梯田、水平沟垄等控制水土侵蚀方式,加以维护。
在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加强地理培肥,保护耕作等,提高水分利用率二)继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本地降水和干旱发生的季节性规律,以及夏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降水季节分配不相吻合,水分满足率低,产量低而不稳,秋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水、热同季,水分满足率高,产量高而稳的状况,应按照“压夏扩秋,压麦扩油,压粮扩草”的思路,尽可能的压缩夏粮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雨热同季的秋熟作物种植面积同时注重发挥胡麻、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地区优势,整体地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确立稳定型的种植结构三)培肥地力,开发降水生产潜力“干旱固然是北方旱作区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威胁,然而地力不足,导致有限降水的无谓耗损,乃是现实产量低而不稳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北方旱作区粮食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度只有43.4%,开发潜力巨大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培肥地力,不仅可提高水分转化效率,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