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指导.pdf
10页1 三年级习作一、总体目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 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 习作的快乐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批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二、学期目标 :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4、初步学习冒号、引号本学期习作课次要求习作 1 我的课余生活习作 2 我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习作 3 秋天的图画习作 4 写一则观察日记习作 5 综合实践活动习作习作 6 写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习作 7 自编童话故事习作 8 自由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作文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即写话、习作与作文从三年级起,学生就要学写习作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许多三年级老师抱怨新教材的习作教学体系处于“无序”状态课程标准的习作教学目标只是提到了“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没有2 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教材本身没有明确的单元写作目标,没有明显地以写作体系去安排单元课文,也没有明示的“习作例文”安排。
更为棘手的是,教材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事(第一单元),写人(第二单元),状物(第四单元),写景(第六单元),面对宽泛的习作要求, 学生“不拘形式”写下来的“自由表达”,又往往不像一篇作文,教师究竟该从何入手指导?该指导学生写些什么?怎么写?老师们颇为茫然万事开头难,作文难教,起步习作教学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不成功的开端,会影响成功的发展,试想,学生一开始就对习作造成畏难情绪, 还会喜欢作文吗?还能写出好文章吗?实践证明,起步好坏,对整个习作教学关系重大,为此,起步习作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一个应当深入探讨的话题其实,问题的根源是许多老师忽视了教材编排的“单元整体”特色综观人教版各单元的教材编排,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 每一个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而展开,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单元系统 习作教学无疑也是渗透在单元各个环节之中,体现了实践在先交流在后、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的训练优势在具体操作中, 许多老师没有顾及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互相联动、 循环上升的单元整体教学链条,总是让起步习作教学“孤立独行”, 这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教学的难度试想:对阅读教学中丰富的练笔资源没有根据单元习作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利 用,更没有指导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读写迁移;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与单元习作要求有着密切联系的语文活动,没有有机结合做好铺垫,而是“各行其是”,习作自然也就“孤掌难鸣”了。
因此, 笔者认为单元整体教学的“链条断裂”是造成习作起步教学困难重重的“罪魁祸首”语文的单元教学源于1934年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采用的是融知识、选文和训练于一体,听说读写相关联的编写体例,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体, 其知识点的安排都相辅相成 到了今天的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 这一特点自然有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 都是编者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素养体系作出的一个科学、合理的编排,而且呈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线路 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站在单元整组教学的坐标上,以单元系统综合联动的方式让习作教学轻松起步3 一、厘清单元习作目标,为单元习作教学把脉单元的整体目标,主要是根据单元主题来开展互相联系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习作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单元整体目标同时也包括了单元的习作教学目标,对各课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在单课教学时也蕴含着习作指导的因素和要求老师应当去作整体设计,方能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 安排的是写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编者充分考虑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 很巧妙地将习作重点融通于单元整个系统中。
如本单元的主题是“七彩的课余生活”,四篇课文从多个层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充满了童真童趣, 为读写结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安排的两次综合性学习, 又分别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和交流课余活动的内容、感受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也是“课余生活” 显然,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七彩的童年生活,表达自己课余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 结合第一单元的主题和习作要求,确定本单元习作的整体目标为:联系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并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有趣的课余生活 , 字里行间表达出愉快的心情与感受,并努力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完整简单地说就是:一、感受习作的快乐;二、表达课余生活的有趣;三、表达得完整通顺 确定单元习作目标之后,单课习作目标的设定也就有了方向《我们的民族小学》 一文习作指导重点可以为: “能够找出文中表达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生活的词句,并抄写积累;用填表格、画画等综合性学 习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金色的草地》一文的习作指导重点为:“能找出描写草地可爱, 蒲公英有趣和表达兄弟俩在草地上快乐玩耍的句子,并抄写积累;感受第二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结构。
”《爬天都峰》 一文的习作指导重点为: “能找出描写‘我’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和对话, 感受通过动作、 对话的描写能让课文表情达意更生动;了解记叙文篇章结构的完整通顺;交流自己记录的课余生 活《槐乡的孩子》一文的习作指导重点是:“能找出描写槐乡孩子快乐生活的句子, 并能说出四篇文章在选材上的不同点,讨论自己搜集的能表达课余生活快乐、有趣的素材有了如此多角度的启发和示范,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课余生活的习作,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了当然,每篇课文的常规目标,如“学会4 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都可以渗透在具体的课文教学过程之中二、综合单元整体系统,为习作起步教学导航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不仅能有序推进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更有利于将本单元的习作重点与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提示等单元各块内容有机整合,协同提升起步习作教学,我们提倡教师扶着走,学着小步走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 联动除课文外的各个系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如:——与单元习作提示的联动人教社的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习作提示”。
当然,这个习作提示是统一的,而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他们的生活环境却各不相同,生活经历不一,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多种多样的 面对同一个习作提示, 如果教师只会运用教材一刀切进行统一施教,那么有些学生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真的“无米”吗?不, 他们缺少的只是“唤醒”, 也就是对统一提示可写的许多不同话题的联想 换句话说,缺少的是适合学生个体表达的话题如语文园地六中的习作要求:“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 ”面对统一的习作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地域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金秋时节,正值南宁市“一节”的活动,我们就把宽泛的习作主题重新定格为: 作为南宁的小主人, 向外地游客介绍一处你最熟悉的旅游胜地,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写出最吸引人的地方,写好后当当小导游, 介绍给家长或同学听 这就触发了极大多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情趣盎然, 相当方便地挑选了自己最有话说的南宁某景点——将习作的规范指导融合于阅读教学的练笔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 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三年级学生习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分解动作练习”。
积硅步以致5 千里”,以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 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句式练习、语段训练、篇章结构模仿等为支撑点,让学生逐步地学会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一来,使单元的习作目标分解到了每次阅读教学的小练笔中,习作教学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三年级才刚开始学写作文,应该从片段开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一)、结合单元目标,进行小练笔现行的语文教材每单元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这些目标大多是阅读目标,是告诉学生本单元课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和方法,教给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时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学习掌握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训练目标要求,以课文为榜样, 一方面进行练笔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练笔又能促进单元目标的落实和深化如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名人,介绍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
学生学习这单元的课文时,我让他们注意找出人物是怎样说、 怎样想、怎样做的, 想想这些言行反映了人物6 怎样的特点学习《灰雀》时,课文写列宁去看灰雀,却找不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小男孩肯定地说读到这里,学生们都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捉了,但小男孩是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放灰雀的呢?文章并没有写出来紧紧扣住这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以 《有错就改的小男孩》为题写下这一片段, 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更喜欢 以实际运用来深化单元作文训练目标, 如此步步为营, 结合课文强化训练, 学生无意中就落实了单元训练目标, 每个单元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也会很高二)、深化理解课文,进行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的引发点, 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用只要老师抓准训练点,点拨到位, 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化与理解,又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拓展思维1、填补空白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地方,留白的地方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如第6课《小摄影师》 中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
我让学生顺延这个思路展开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又来了,他和高尔基说了什么, 又是怎样拍照的, 注意把小男孩的神情、动作与心理活动都写出来,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小男孩能给高尔基拍7 照时的高兴心情 由于学生移情入境, 所以体验很深, 写出了许多具体的、生动的语句,特别是把小男孩顽皮、可爱,又很单纯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如写道:“小男孩又来到高尔基家门前,他心想:我有机会再进去吗?这时秘书看见了,马上请小男孩进来 高尔基看见小男孩来了,笑呵呵地说: ‘欢迎你再来给我照相’小男孩听了可高兴了,他摆好架式,高尔基又拿起报纸来看,小男孩嘴里数着:‘一、二’,当要数‘三’时,他停下来,皱起了眉头,高尔基正想问他什么事?小男孩向高尔基扮了个鬼脸,高尔基笑了, 小男孩赶紧拍下了这张满意的照片其实,只要老师抓准课文的空白,稍微指点,学生的想象就会发挥出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2、补详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必须由读者去领会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在体会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变不具体为具体 如 《香港,璀璨的明珠》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道: “来自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 而且物美价廉。
”我让学生从“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和物美价廉” 这几个词展开想象, 看谁能把这句话写得更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