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俳句一只青蛙.doc
19页日本俳句一只青蛙日本的俳句相当于我国的唐诗宋词, 文虽短小,但其韵味也源远 流长,宛如赤足姑娘河边戏水,平凡中包含美丽下面是 分享的日 本俳句一只青蛙,一起来看看吧日本俳句一只青蛙寂静的古池一只青蛙跳池中刹那的水声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 语”的限制它源于日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以十七个音为一 首的一种日本短诗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 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 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 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 句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 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 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 事物来作为题材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 句”的起源。
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 标准的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 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 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 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 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俳句名人“俳圣”松尾芭蕉松尾芭蕉像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生于伊贺上野他十岁开始 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 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 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 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 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芭蕉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
像他的名句《古 池》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这首俳句描写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刹那 在这一刹那,四周 闲寂的静与青蛙跃入池塘的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静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会恢复平静表面上是无休无止的静, 内面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妙, 以及作者内心的无比激情飘溢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 境下面再看一首芭蕉的《赏樱》:“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这首俳句了有了明显的生活气息,但是那股子闲寂依旧透过文字 扑面而来芭蕉还有一首《春雨》深受芥川龙之介推许:“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松尾芭蕉一池深水,一只青蛙,一声清响,一 个春天一片沉寂,一丝生气,一份禅意,一 段留白 hellip;… 最简约的文字描绘最深邃的画面,最质朴的语 言蕴含最悠长的韵味有多 少次回味就有多少种领悟,每一遍却又 都是全新的体验这就是俳圣松尾芭蕉 《古池》句带给我们心灵的反复而持久的 冲击在这春来时节,这个散发永恒气息的绝妙俳句 就像那只生机勃勃的蛙,“扑 通”跳进心中的池塘,在我心里荡涤出 温暖的回响。
请想象一方幽寂的古园,若干老树 密密地围起一片无人问津的 天地请想 象,园中那旷古宁静的小池,没有“树阴照水爱晴柔” 的清新,只有比“凄神寒骨, 悄怆深邃”更悠久的空寂然而你再想,长久的寂静蓦地被一声蛙跳打碎,继而浅浅的清响,继而深深 的缄默默然之间 留下隽永的回味,待我们细细品读第一次读俳句,竟迅速陷入了柏拉图 所谓的“迷狂”!和很多人 一样,我也陶醉 于句中营造的大自然的静美,感动于春天里生命的 律动,在精神的古池中觅得一份 淡泊心境然而,我真正为之感到 迷狂,却 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回味之中这个句子的独到之处,在我看来,就是其中的留白所 有的好景佳句都可能在外表上被复制, 蕴 含其中的意韵却是不可比拟的意韵这种东西,只能用心长久地 感悟作者创作 作品,亦是在用作品创造一个世界;文字 如同世间 的景物一般,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读之思之,便是凭主观之思想,挖 掘出 潜藏在短短字句中的大世界每一部作品 意韵之长短,并非取 决于作品本身的长度;相反,许多短小精悍的言语往往最是 意味深长《古池》就是这样一部佳作,愈 读愈有味,愈想愈窥见大乾坤《古池》原文十七个音(“古池壬蛙 厂水①音读作:“^ 力、),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只 有六个字。
但或许正是因 为流于字面的内容太少,才给了读者更 多 的留白,更多回顾的时间和想象的余地就像青蛙跳入池中激起层层 涟漪,你 想让它荡多远就荡多远,想让它响多久 就响多久不过我以为,那水的清响多半只有 一小会儿毕竟是一座古池, 一个“古” 字,就把池子全部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有个成语叫“古 井无波”,古老的池塘应该 早没了千百年前的“冲动”她看惯了世 间 百态,阅历无数,年轻时候的激情早已沉入池底,淡然地经受着多年 的寂寞此 时一蛙跃入,她本能地回响,发出的声音 却又如少女歌 唱般清越,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天籁之音!而在片刻生命之光闪现之 后,一切复归平静,像是什么也没发 生过一样卡尔?列维特博士译 此句说:“人生如同蛙跃造成的声音:无聊、伤感 而又稍纵即逝;它引起了一点儿喧声,但 是很快就消失了,依然是极端的宁静笼 罩 在古池上《Japan》P,7, Fortune,1944)可青蛙真的消失了吗? 只要稍留心 便会想起,他还在池中呢!那么一切必和从前不同了蛙 来过水响过,纵然静寂依 旧,古池毕竟迎来了春天的亲吻,奏响了生 命的礼赞!我想,全诗最大的留白,也许不在清响的水声,而恰在于 入水后的 青蛙吧。
哦,青蛙,你游向哪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每位读者心中这只青 蛙的踪影定 是不同的若是一位年轻女子,有些暗涌在心头,纵使 表面没有波澜,池底也一定 随着蛙的足音轻轻震颤;若是一位迟暮老人,悲欢离合总无情,沧桑过尽,池底丰盈的水也将青蛙隐去 ;若是一个悟道 之人,云在青天水在瓶,拈花一笑,水中 蛙倏然远去&hellip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芭蕉本人当成他自己作品的读 者,设想他 在作此句和读此句时,“脑海中如起蒙蒙 大雾,惘然而 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妄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蛙跃古池之 声, 如梦方醒,在略微侧首沉思后抬起头 来时不觉破颜一笑”(正冈子规 语),其后那只蛙大概就化作一种叫做“灵感”的东 西,在他的思绪中游荡了罢无尽的想象无尽的禅意,就是青蛙 入水后的留白简练的语言, 质朴的文 字,普通的画面,却传达出无穷的意境,这便是俳句最大 的魅力所在!儿时读冰 心的《繁星;春水》已然惊叹于两三句小 诗述 说深刻的哲理;古诗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声衬静已觉 是生花 妙笔;“枯藤老树昏鸦”的白描,也已把天 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淋漓展现……然而这句《古池》,用更短小的篇幅绘出 更寥廓 的境地,在极度安静的世界里流露深远 的情思。
一九一六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时读到它,对之赞不绝口: “够了,再多余的诗句没有必要了日本读者的 心灵仿佛是长眼睛似的古老而陈 旧的水池是被人遗忘的、宁静而黝黑的一只 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 清晰可闻,可见水 池是多么的幽静!”虽然《古池》被翻译成中文时 有多种方式,但我钟爱这一译本 的简洁,它寥寥数语所造出的深曲 的意境是无可比拟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语 用于评说《古池》,真是再 适合不过! “读 者可以想象,水声过后,古池的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 宁静的瞬间,动与静达到完 美的结合,表面是无穷无尽无止境的静, 内里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以及俳人内心的无 比激情”(唐月梅《日本文学》),这无比的 激情里,一定 充满了他对年轻时跌宕起伏的体尝和对芭蕉庵中恬淡生活的大彻 大悟尽管全句没有一处作者“自我”,然 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语),物我交融之 中,我们能 清晰地听见作者内心的声音 而恰在此时邂逅此句的我,心池仿佛也为他那一腔激情所激荡,在北国尚无春 意的早春里,漾开清浅的 波纹,激起空灵的回声忽然间想起冯延巳那句“风乍起,吹 皱一池春水”,似与《古池》 有异曲同工之 妙。
然细想来,同样是有清漪余韵的句子,《古池》之 从容沉稳波澜不惊,却是绝 非冯诗所能及的:一缕清风就吹开了江 南一池平静水面,而古池却能在短暂的清响之后平静如初当然,这 并不能区分 孰优孰劣,只能说各有千秋,因为创作者 所处的时代、环境、国家、民族等巨大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信仰, 其写作风格、表现手法自然有很大不同 冯诗中典型的江南美景轻盈纤弱,《古池》的简约质朴又描绘出一种日本景色 的旷远古雅就 好比中国画与日本画,由 于历史上的多次交流影响,二者乍一看有 几分相似,但其区别也很明显:对于我 们熟悉的国画熟悉的景物, 画中飘逸的仙风道骨我们一看便知;日本的画作则更带有一种强烈 的本土古朴之风我买 过一套浮世绘的《源氏物语》书签,一幅 幅 看似粗拙的画面透出一股本真的力量,虽无工笔花鸟之细腻、水墨江 南之秀 丽,却从另一个视角诠释着另一种文化, 让人不禁为一种莫名的朴素情怀深深震撼画作的这些差异除了蕴含于画本身 的内容, 更多交给欣赏者去理解的内涵 便深藏在留白之间了文化就是这样,不同的地域孕育不 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 即使由于长 期的相互影响会有相似之处,其中的韵味却相去甚远。
因而我们在理解一部作品时就要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方可读 出留白之意譬如,许多人认为芭蕉的诗与王维的诗相似,都于自然 闲寂的 画面之中述说幽玄枯淡的禅意,透露出 东方式的生命体悟 可你看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映的盛唐的和平安 定,绝不同于芭蕉翁在江户时代颠沛流 离后归隐的寂寞幽思;那“独坐幽篁 里,弹琴复长啸”的怡然自得,也有别于芭蕉 独行的啸歌这其中, 自然环境的差异也 为诗歌的意象提供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就拿《古 池》的“青蛙”来说,这个意象在 日本文学中常常是春天的象征;而 在中 国诗词中,我们的春天则多半是莺歌燕舞了日本人追求的是“哀” “空寂”的审 美传统,因而他们的文学艺术更具原始 之风, 留白更广阔我曾领略过日本京都府的佛阁古寺的典雅风貌, 沿河体会过 那朴质风光中的厚重历史感,真正如置 身文学艺术作品中一般,在古老城墙的留白之中,回归一份邈远的思古之情世间万物都有留白,文学艺术更是 如此越是留有余味的东西, 意旨越是深 远水墨丹青令人心驰神往,满纸烟霞读来唇齿留香言有尽而意无穷”,池水叮 咚戛然而止,回声气韵不绝于耳一阵 清 波激起心头涟漪无限,那一圈圈漫开的,便是我们细细解读的留 白。
赏析松尾芭蕉《古池》在松尾芭蕉的《古池》中,一只青蛙跃入池中,袅袅余音回荡三 百年时空,扣击着古今迁客骚人的心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