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测科学未来.docx
6页预测科学未来 杨振宁 两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将来人类的学问将会大大增长,今日我们想不到的新独创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懊悔我自己诞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 我坐下来想一想,他所讲的新事物,包括些什么呢?我可以顺手列出一个很长很长的单子: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灯、电影、电视、手提、光纤、计算机、胰岛素、器官移植、心脏搭桥、原子弹、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能够在这两百年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究竟,其实缘由很简洁,是因为工业的开展大大增长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改变是一个特别惊人的事情 我可以随意举个例子:101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日,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他们生产出来的成果,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我可以再举个例子去年《财产》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这200年尤其是近101年、50年来,世界是由3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一个是科学,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那么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开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开展。
工业开展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题目,由科学家来探究解决科学探究也可以干脆促进经济的开展,如20世纪开展出来的统计学,在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都有确定性的影响,当然经济的开展也可以使得更多的投资在工业科技、工业、经济这三个相互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开展的总的趋势这个趋势开展下去,对将来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影响,今日很难讲比方说,前些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很惊人的消息,它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增长到150岁我不知道将来是否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想许多人可能会同意我的想法,就是盼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因为这件事情假如发生,对整个世界不行想象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再看看过去50年的开展,就会得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从根本原理转变为工业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我可以举出的例子:在半导体方面,出名的“摩尔定律”在1965年提出,芯片的容量每18个月就要加倍;1971年,一个芯片上差不多有3000个晶体管,但到去年就已经有10的7次方个晶体管在一个芯片上,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个开展的极限在哪里我们此时此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日不简单幻想到的东西不久将会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会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会更蓬勃的开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开展将会持续下去。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今日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念讲的话 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每一个人、每一家学校、每一个国家,都会马上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我们知道,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科技部”,科技部既要管“科”,也要管“技”,问题是对“科”多注进一点资源,还是对“技”多注进一点资源这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对个人、学校、国家,都会是一个特别困扰的问题 在1921年4月,爱因斯坦第一次到了美国,打算到爱迪生的机构去做探究,抵美后受到盛大欢送他到波士顿的时候,有一个记者给了他一张纸,上边有一系列实际的问题,包括谁独创“对数”?美国哪一个城市制造最多的洗衣机?纽约到水牛城有多远?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因为爱迪生对每一个要聘用的人都会进展考试,问的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记者就先拿这些题目来考一考爱因斯坦,结果爱因斯坦完全不合格这个故事要描述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会发生刚刚那个故事这是一个真的故事对“科”与“技”的重要性,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的问题,没有一个简洁的答复 今日,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特别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都可以看到。
到底怎样才可鼓舞创新呢?这又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诞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探究、教书,到此时此刻已经50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化的相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而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舞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究竟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哪个不好?这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得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细致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舞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须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动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开展出许多东西,当然他的学问不行幸免地会有许多漏洞,但假如他真是很机灵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拟快、比拟简单胜利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较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地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机灵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学问,可以了解许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到底哪一种教育哲学比拟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当着重哪一种哲学?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假如你在探讨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舞他多学一些有规那么的训练;假如探讨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起先的,那么就须要多鼓舞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恒久太怯懦 那么,假如你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血统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全部不同的科目里头,哪些科目可以最先到达领先的地位?这可以很简单地答复:数学是最先的华罗庚、陈省身,毫无问题在40年头就已经到达世界的最前线其次是理论物理,到了50年头,华裔的理论物理学者也到达了最前线那时假如看最重要的生物科学的杂志,那上面中国学者写的文章是很少的,可是到今日,中国人的名字在这些杂志上已屡见不鲜 这里面是什么缘由呢?其实很简洁,因为数学跟理论物理比拟简洁我们学物理的人很机灵,特地选能够解决的问题去解决而人的身上可能发生的病可以有好几百种,所以选题很难数学和物理是特别深邃,但是可以单刀直入,所以假如是特别机灵的小孩,你给了他方向以后,他可以特别快的一下子就到达最前线所以,数学最先胜利,理论物理最先胜利,然后是试验物理,才到生物学有新闻记者问我:杨教授,你觉得华裔的学者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生物学的诺贝尔奖?我说,我坚信10年之内就可以得到。
到此时此刻,最少已经有5位华裔的生物学家被提名过诺贝尔奖 然后其次个问题是,在中国外乡上的中国学者能拿到诺贝尔奖又是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比拟困难因为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经费的限制,今日中国的科研经费比起20年以前已经有大大的增长,比起50年前更是天文数字的增长,可是比起先进国家还是差很远这是第一个困难缘由其次个困难是,这还须要有传统,这传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10年20年可以建立起来的因为这些困难,所以到今日还没有一个在中国外乡上的学者得到诺贝尔的科学奖但我跟那个新闻记者说,我坚信20年到四五十年内,这件事必须会发生 〔摘自《走好,新千年——人类叩响新世纪之门》,新华出版社〕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