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大哲学导论教案12派别性的哲学论争.docx
22页第十二章 派别性的哲学论争学时:2学时方法:讲授哲学的历史贯穿着哲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而哲学的自我反思、批判与超越,又总是在哲学的派别冲突中实现的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哲学发展的重要的基本形式哲学的派别冲突是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和历史性密不可分的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必然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人类存在的矛盾性这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表征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论冲突;表征人类存在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理论冲突;表征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理论冲突;表征人类存在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矛盾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理论冲突根植于人类的矛盾性存在的哲学派别冲突,又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展开的,因此哲学的派别冲突又必然是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水平的哲学论争离开特定时代的哲学论争,就会把哲学的派别冲突简单化、抽象化以至于漫画化,从而也就会把哲学本身庸俗化因此,我们应当从人类性与历史性、派别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去探索哲学派别冲突哲学发展史上的最深层的理论冲突,是对哲学本身的相互矛盾的理解哲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通过哲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应当把哲学的派别冲突与哲学观的论争统一起来,在探讨哲学的自我前提批判的过程中深化对哲学派别冲突的理解,又在探讨哲学的派别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哲学自身的理解一、自然与超自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贯穿于整个哲学史的最基本的哲学派别在:哲学的层面上认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派别冲突,是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也是深化哲学的自我理解的重要途径"本原"问题关于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通常作如下解释: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于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只有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哲学家也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主张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意识或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进行深人的探讨人类作为物质世界链条上的特定环节,即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统一于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人类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即作为超越纯粹自然性的人的存在,人类自己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类对自然的超越性,构成了哲学在"本原"或"本体"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因而始终僵持于"本原"问题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由于旧唯物论以自然为本体,只是从被动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取消了人的能动性,因此它所坚持的是一种单纯的、自在的客体性原则;由于唯心论以精神为本体,只是从能动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因此它所坚持的是一种单纯的、自为的主体性原则这样旧唯物论和唯心论就不仅固执于"本原"问题上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而且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的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它们把这种本原问题上的抽象对立和思维方式上的互不相容扩展到全部哲学问题,就使它们自身成为片面夸大两极的哲学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全部旧哲学的批评,正是精辟地揭露了这种两极对立的哲学的根本缺陷,指出了在其原有的思维方式内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段简洁精辟的文字中,马克思既尖锐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又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本质而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则在于它们都不懂得"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很明显,在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总体评价中,包含着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方面或第一层次,马克思并不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的积极意义,恰好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首先是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及其思维的"优先地位",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思想路线,并一再声明他自己是"唯物主义者"第二方面或第二层次,马克思则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正是在这第二方面或第二层次,马克思展歼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并且进一步指出,它"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总体评价中,也包含着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方面或第一层次,在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相对比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即从人的感觉(如贝克莱)或思维(如黑格尔)出发去看待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第二方面或第二次,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唯心主义不仅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且它只能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因为它作为唯心劣义哲学,"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正是在这第二方面或第二层次上,马克思展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以及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即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回答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辩证关系"认识路线"问题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实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问题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因此,哲学的发展提出了如何从认识论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按照列宁提出的两条认识路线,从认识论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就看它们从什么出发,把什么作为认识的根据和前提,把什么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来源。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把"物"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物主义;反之,"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把"思想和感觉"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心主义列宁在自己的哲学论著中,不仅提出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两条认识路线",而且深刻地论述了认识的辩证本质和辩证过程列宁认为,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因此,在对"两条认识路线"的理解中,我们既要坚持"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原则,又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辩证地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当然首先就需要我们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但是,人们却常常把这些根本性的要求及其所蕴含的唯物主义认^路线,简单化地理解为认真地"看"与仔细地"听",而忽视"思想"及其所^含的"理论"对"看"和"听"的能动作用,甚至把"理论"与"观察"对巧:来我们应把人合理地看成历史文化的存在,在哲学的层面上深入地探讨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观察"等等的辩证关系,对人的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所有的哲学问题当中,人们经常感到最为大惑不解的问题,就是唯心主义何以能够长期存在,一些"聪明"的哲学家何以会成为唯心主义者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对此,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列宁说,从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只能是"与此相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一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的、神化了的绝对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的"认识论根源"这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时间;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地说,一事物先于他事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类意^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这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正因如此,旧唯物主义才对哲学唯心主义感到大解:把意识说成是物质的本原,这不是纯粹的"胡说"吗?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简单的认识,并从而认清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就必须引进"逻辑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而言的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显而易见,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生"问题是难于理解的,它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是从旧唯物主义的(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哲学唯心主义,并简单地将其指斥胡说"从总体上看,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问题,可以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与演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唯心主义的演化,是同片面地夸大以至歪曲这两种情况的"逻辑先在性"密不可分的"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如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得豆";)。
这里所说的逻辑优先地位,并不是说先有事物的本质、后有事物的象,而是说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人们在认识事物之所以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之所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事物的本质较之事物的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这种自在意义上的本质对现象的逻辑上的优先地位,能是成立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的"逻辑"之中,是人们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逻辑"关系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产物就事物自身说,现象是本质的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人们在认识事的过程中,却必须肯定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从而以普遍性、必然性、规'性去把握和说明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旦人们把这种认识的"逻辑"对象化给事本身,并把这种认识中的"本质"与"现象"以逻辑的形式对立起来,就会歪这种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把"本质"看成是独立于"现象"之外,并决定事物存在的某种"本原"的东西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之所以"野地"(列宁语)把"理念"与"事物"割裂开来,认为"理念"是"事物""原型",而"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搴写",其根源就在于柏拉图歪曲"夸大"了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
如果说古代的哲学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