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观.doc
24页《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观目 录摘 要 IIАннотация III前 言 1第1章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31.1 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背景 31.2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成长环境 41.3《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5第2章 《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人物的家庭观 72.1 女性视角下的家庭观 72.1.1 安娜的家庭观 72.1.2 吉蒂的家庭观 92.1.3 陶丽的家庭观 102.2 男性视角下的家庭观 112.2.1 列文的家庭观 112.2.2 奥勃朗斯基的家庭观 13第3章 作家的家庭观 153.1 宗法制婚姻家庭观 153.2 矛盾的家庭观 16结 论 18参考文献 20致 谢 21III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伟大的思想家《安娜卡列尼娜》是其长篇小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本论文研究这部作品中家庭观的目的是从侧面折射出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朽、思想的落后,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看待人生的态度本论文以文学评论为理论基础,写作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首先介绍作家托尔斯泰的基本情况、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别从男性和女性视角单独地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主人公们的性格特点、爱情发展、婚姻归宿、家庭生活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其影响人生选择和命运的家庭观;最后深入探索托尔斯泰的家庭观。
这些家庭观念各有不同,但在时代发生大变化的今天仍然具有代表性,可供当今的年轻一代借鉴,并且弘扬正确的家庭观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家庭观;爱情АннотацияЛев Толстой—известный рус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 в 19-ом веке.Анна•Каренина является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м характерном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м. в России,В данном романе стремление человека и конечная свадьба концентрированно воплощает отношения героев к семьям и любви.в процессе написания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метод анализа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с разных направлений раздумать вопрос Цель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этой темы в том,что через обобщение взгляда героев на семью демонстрирует отрицательную сторону сообщества и остальные мысли, глубже понимает окружающую среду,которую люди проживают. Данная работа делит на четыре части:творческая среда ,семейная мысль главных героев, мнение автор в други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и заключение. Надеемся,что данная работа может помогать читателям яснее понять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нна•Каренина.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 Анна•Каренина; семейное мнение; любовь前 言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新思想的入侵使他对以前的思想发生怀疑,于是开始了新思想的探索。
在社会大变革以及家庭变故的影响之下,托尔斯泰找不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出路在迷茫的探索时期,他将注意力转向农民和宗教,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以亲眼看见的社会上发生的意外事故来展开创作,描写家庭故事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贵族已婚妇女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离开了长达八年的家庭婚姻生活,舍弃原有平淡的生活,最后却在情人伏伦斯基的冷漠对待下,落得悲惨的下场;身为地主的列文却一心同情帮助农民,他抵制土地私有制,却无法摆脱贵族的特性从而陷入矛盾之中《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腐朽,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专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家庭观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在许多学术期刊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例如: 洪二林,王卫华发表了《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家庭伦理思想》(《道德与文明》1988年第4期),从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社会道德规范角度,以及托尔斯泰身为宗法制家庭的维护者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小说中对安娜的非难和谴责;邓楠发表了《浅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思想》(《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1993年02期,中文核心期刊),他以政治社会、旧的宗法制为基础对安娜的家庭观念转变进行分析,阐释了安娜悲惨的命运结局;苏明海在发表的《<安娜卡列尼娜>婚姻爱情主题探讨》(《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2002年3月)从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中探索传统的家庭爱情观在急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施一蓓发表了《简论安娜卡列尼娜与托尔斯泰的妇女观》(《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 第10期, 2011年10月),作者借助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在对认定是背叛家庭的安娜身上全面认识了妇女观所具有的矛盾性,并对安娜进行了重新的认定;一些俄罗斯学者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也发表了相应的看法,如:《Мысль семейная》в романе ЛТолстого《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2010-10-30)。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и автор писал, что Толстой хотел рассказать первую проблему-семейную мысль, и она уже возникла и формировалась в раннем этапе создания《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作者提出:托尔斯泰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家庭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托尔斯泰将自己的观点写进了书中 ;在《Психологизм как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поэтики романа ЛН. Толстого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Барабаш, Ольг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кандидат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 2008, Москва)一文中,作者认为,托尔斯泰使用了构建内心世界的方法,将对生活的理解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这些文章以全新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去看待安娜及其他人物的复杂思想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时代快速进步的今天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蕴含着更加深厚的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是社会公认的一部了不起的巨作,它是托尔斯泰描写家庭思想最值得讨论的一部著作本论文主要研究小说中主人公们和作家的家庭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生长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变革,使读者对小说以及相关的外界因素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借助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人生追求等详细阐述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家庭观;第三章是从多部作品中提炼托尔斯泰的家庭观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走进复杂的托尔斯泰21第1章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期间,作家托尔斯泰正处于复杂的思想阶段,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每一个俄罗斯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托尔斯泰同众多的先进思想者一样渴望为国家为人民找到出路,他从私人的角度将家庭和妇女探索问题放在尖锐的社会冲突、落后腐朽的思想制度领域中进行分析 本章将从俄罗斯十九世纪现实社会状况、作家人生历程以及小说中的故事线索这三方面依次递进来梳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1.1 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进行了多次战争,对于国民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波折时期而1812年进行的伟大卫的国战争(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是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战争的胜利使俄罗斯免遭灭国的命运。
1825年开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这次起义对俄罗斯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和反抗,起义虽被镇压,但此后俄罗斯处于一种复杂的社会时期,首当其冲是经济的不稳定,其次是这两场战争使俄罗斯民族意识觉醒1850年的克里米亚战争(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潮流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渐涌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将打破农奴制的束缚19世纪下半叶,紧张的局面被打破,1860年亚历山大二世(Арександр- II)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国内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农奴成为了法律上的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自由劳动力的基础,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时西方的思想浪潮对已存在的思想进行了冲击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下,脱离农奴制的农民是研究19世纪俄国历史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俄国村社的领域范围内有关农民的一切问题都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相关联学者们通过村社内部农民在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中行为规范的一致性, 通过村社农民在思想、政治、宗教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单一性, 通过村社内部的团结等等, 来说明俄国村社长期存在并相对稳固的社会历史原因[1]。
《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写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是对70年代震撼社会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回答[2]”,俄国处于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的历史交替时期,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文化、伦理体系都经历了推翻和再重组,人民处于迷茫之中八十年代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19世纪末,俄国社会仍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奴制残余势力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与此同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难以保障,上流社会的生活奢侈富足在战争与变革的双重作用下,社会生活和思想转变毫无意外地在艺术中得以体现19世纪的俄罗斯文明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多姿,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同时也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转变的时期,在文学上追求民主进步的人层出不穷,如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屠格涅夫(Тургенев)、陀思妥耶夫斯基(Тостоевский)等巨匠当时的文学和宗教密不可分,在众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宗教思想,东正教是俄罗斯最大的宗教,东正教起源于基督教宗教思想具有保守性与仁爱性,这一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深有体现,宗教思想对书中故事情节的延续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在政治上,宗教职员的权利被削弱,但宗教思想仍是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成长环境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生于1828年8月28日,是十九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列宁称托尔斯泰是“天才的艺术家[5]”高尔基曾这样评论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