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docx
10页《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推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根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敬重事实的实证精神、仔细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规划 教具预备: 演示试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 分组试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试验袋、试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谈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洁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洁电路假如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 2、设疑:假如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局部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试验要求:翻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看灯泡、翻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试验 3、设疑:惊奇,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展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白什么?(生答复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白什么?(生答复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状况下,简单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简单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试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试验检测请看这里,教师为大家预备了一些试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试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试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试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试验步骤,教师巡察参加) 3、学生提出自己的试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挨次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看得很认真!教师态度要和蔼,要发自内心的去鼓舞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根本的试验步骤,教师把大家的试验步骤再进展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展分工; (2)猜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试验台;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2 课时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很多好玩的探究活动,帮忙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本课分为两局部: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讨论的开头,目的在于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检测20余种材料的导电性通过试验发觉规律,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在前几节课的根底上,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学问,并且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阅历,把不同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状况是不一样的本课盼望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另外,在争论“如何检测橡皮的导电性”活动中,将帮忙学生形成标准的试验操作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是有肯定意义的。
目标与重难点科学概念: 简单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简单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争论制定科学标准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讨论规划 2、检测身边材料的导电性,对试验现象进展归纳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养成标准的试验操作习惯 2、培育归纳和分析试验现象的力量,熟悉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会检测物体导电性的方法,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正确熟悉 教学难点:争论制定检测橡皮导电性的讨论规划 教学预备: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装有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检测器,记录单,盘子,木片,塑料片,陶瓷,石头,纸板,橡皮,丝绸,海绵,回形针,旧版1角、5角、1元硬币,玻璃,干毛巾,湿毛巾,磁铁,导线等待测材料 教师:简洁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卡纸板贴 过程设计一、课前诊学 出示一个简洁电路 1、假如电路中的导线坏了,你书包里有哪些物体可以代替导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代替导线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由于……是导体,……是绝缘体 3、你认为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课中导学 【制定规划】 1、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应当怎么做? 以一块橡皮为例,先请学生独立思索如何检测,再与组员争论,全组达成共识后举手示意。
2、小组争论,全班沟通 3、个人汇报,小组补充,教师留意重点引导以下问题并准时追问为什么: (1)在检测前要先让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确保小灯泡能发光 (2)检测后要交换检测方向,重复检测 (3)检测后整理材料,准时记录 4、出示微视频教学:如何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探究试验】任务一: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 任务二:检测书包里物品的导电性 任务三:检测教师供应材料的导电性 任务四:检测教室里其他材料的导电性 PPT出示: 记录单第小组物体名称猜测检测1检测2检测结果简单导电局部导电不简单导电橡皮钢笔回形针……其他发觉 【汇报沟通】 1、学生汇报结果,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在试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发觉 2、PPT出示汇报格式汇报格式: 我们发觉……能使小灯泡发光,……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我同意……的说法,另外我们还有补充…… 我不同意……的说法,由于我观看到……预设: (1)木片、塑料片、石头等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2)钢尺、回形针、硬币等金属材质的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 (3)学生原来可能认为磁铁能导电,试验后发觉磁铁不能导电 (4)某些物体在肯定条件下可以导电,如干毛巾不能导电,而湿毛巾可以导电,而且湿度越大,小灯泡越亮 (5)有些物体构成简单,如铅笔、卷笔刀等,其中一局部能导电,一局部不能导电 小结:我们把像铜丝等简单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简单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三、课后拓学 1、人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出示一个插头,提问哪局部是导体,哪局部是绝缘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引导学生明白,导体可以把电流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绝缘体可以阻挡电流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在使用电器时我们要留意用电安全设计意图用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书包里及身边能导电的材料,能够使本节课的材料更加丰富,后面的研讨活动更加饱满 先独立思索再小组沟通可以促进组内的有效研讨 这局部的设计是指向学习目标的,争论制定科学标准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讨论规划是本课的难点,重点解决学生在试验中可能消失的问题,能让后续的探究活动顺当绽开 微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把握检测方法,削减文字的阅读,让课堂更高效。
探究试验有四个任务,任务设置有肯定的梯度,材料渐渐丰富和简单,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头脑中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都会有新的熟悉 提示里重点提到测完一种材料再猜测下一种,可以让学生依据试验现象总结规律,削减猜测出错的次数 修改了书本上的记录单,让学生记录起来更便利,学生遇到构造简单的材料,不知该如何归类,所以特地增加了局部导电一栏学生做完试验后将材料名称板贴在黑板上,呈现试验结果能帮忙学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本课没有限制试验材料,学生自己找来的材料五花八门,丰富的材料能增加试验的趣味性和饱满度,也让探究试验有肯定的层次性,学生更简单总牢固验规律,另外,教师供应了一些有争议的材料,如磁铁,湿毛巾等,可以订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更有话说 升级到情感态度层面,熟悉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简单导电局部导电不简单导电 钢尺回形针铅笔 卷笔刀木片 塑料片 陶瓷 旧版1角 5角石头 纸板 橡皮 丝绸 海绵 玻璃 1元硬币 钢笔干毛巾 磁铁…… 湿毛巾……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分为诊学、导学、拓学三局部。
一、课前诊学: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能了解学生前概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熟悉 二、课中导学:本课设置了有肯定层次的四个任务,任务难度渐渐升级,学生在不断的猜测、检测、再猜测过程中,修正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熟悉,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知学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不如学生自己试验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在试验前,许多学生认为导体是能导电的,绝缘体是不能导电的,然而试验中遇到干毛巾和湿毛巾这样的材料,那么毛巾究竟是导体和绝缘体呢?学生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得到了新的熟悉,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肯定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后,教师在进展概念总结时提出简单导电的是导体,不简单导电的是绝缘体,学生就更简单理解和承受了 三、课后拓学:人是导体吗?学生知道人会触电,应当是导体,但是用手接入简洁电路中,小灯泡又是不亮的,此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怀疑,但是在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后,学生自己也能够解释另外,设计中还涉及到了安全用电的内容,情感态度上能达成教师想要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上,有了课堂的学习范例,学生在课后利用教师供应的材料进展更多的探究活动,也是指向并为目标效劳的。
本课的开放性的试验材料能表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课堂主体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