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doc
19页世界经济地理 教师:梁兴辉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联系: E-mail:引子:地理因素与地理乐趣q 通才与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q 地理因素: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生、老、病、死,生产、生活、消费、流通,国际贸易,等等,无不与空间与地理密切相关q 地理乐趣:人天生就想当地理学家,想知道异地其他地方的事情(徐霞客);又:“人不出门身不贵”,“行万里路”;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发现新航线、发现新大陆)--马克思q 想知道他乡,也想本地扬名秦皇岛的知名度问题:不知者,源于无知不知道爪哇岛,情有可原经济地理学简史q 中国古时有《山海经》、《禹贡》、《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汉书-食货志》、《宋史》和《明史》其列食货志子目多达20多种q 古希腊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公元20)著有《地理学》17卷1889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10-19(1975)q 该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次提出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其性质特点 关于经济地理q 经济地理学的两种研究路线(方法):一是描述、记录,二是推理、分析(中国风水学、区位经济学)。
本课程内容主要属于第一条路线q 地理-世界地理-世界经济地理-世界经济贸易地理(国际贸易地理)q 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具体说,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的学科q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世界经济地理q 教材: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第三版),俞坤一、马翠媛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q 参考教材:Ø 陈才、李文华主编: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Ø 潘宏、袁志彦编著:国际贸易地理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Ø 于志达主编:国际贸易地理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Ø 竺仙如主编:国际贸易地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Ø 建议:买一本世界地图册考试:闭卷笔试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地理位置的影响Ø 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四大文明古国,北半球中纬度;反例:俄罗斯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创面示意图)Ø 海陆位置:内陆还是沿海玻利维亚借智利港口,赞比亚铜矿改借道南非而借道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俄罗斯:西部黑海有土尔其、摩尔曼斯克港有北约控制的挪威海峡,东边曾有旅大问题,形同内陆。
Ø 交通位置:美国两面临海,红了东边红西边与亚太贸易已超过与欧盟,越2000亿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每年10亿$)、巴拿马、新加坡Ø 邻国位置:墨西哥、我国山东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q 地形条件的影响(类型、坡度、覆盖层)Ø 美国农牧业可以有1/3~2/5 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创造了占该国外汇总收入20%的外汇Ø 撒哈拉大沙漠:阿尔及利来、利比亚、苏丹、埃及受其制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q 气候条件的影响Ø 1989 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18 亿吨,约70%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Ø 目前世界上谷物的主要出口国是位于温带范围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Ø 作为工业原料的橡胶、剑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则完全产于热带地区Ø 中出口加、北欧的滑雪手套因气温上升而下降Ø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影响生产、贸易、运输活动Ø 日本的丸红商社据气候变化趋势预计其马口铁出口量下降81、82年, 果然分别减少13、 6万吨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q 资源条件的影响Ø 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Ø 20 世纪60 年代之后同,西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油极”79年数据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人口Ø 数量:北纬20°~60°范围的,据测算大约居住着全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几乎聚集着世界上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多数大城市以及世界全部大港和极大部分中型港口,这些地带成了当今世界主要货流的起迄地点和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区如亚洲人口较为密集,居住着全世界大约60%的人口,粮食消费量极其巨大,每年进口总量要占全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的一半左右Ø 素质:文化、文明、健康等Ø 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Ø 迁移:公元1世纪阿拉伯人移入北非,突厥人西进;地理大发现后的迁移,包括奴隶贸易二战大批犹太人移入以色列,100万阿拉伯人迁出近几十年,高素质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民族与宗教Ø 人口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汉族、印度斯坦族、美利坚族、俄罗斯族、孟加拉族、大和族、巴西族 Ø 阿拉伯与蒙古人:牛羊肉、奶、茶Ø 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罕百里派-禁止张贴和供奉偶像猪的皮革制品、猪的图形和字样等,绝对禁忌,不食用甲鱼和螃蟹大熊猫似猪,不受欢迎。
例:1969 年北京冻鸭宰杀不符合要求,招致退货索赔例:某公司生产带扁平指针的小地毯 Ø 印度教视牛如神,不可以之为商标,但喜欢猴子与红色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Ø 风俗习惯:菊花在中日受到尊重,在意大利与拉美一些国家为“妖花”美国共和党-大象,多数欧洲人认为其笨拙埃及、比利时忌蓝色,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但在荷兰、瑞士、挪威和伊拉克等国家,蓝色是人们喜爱的颜色又如黄色,巴西、叙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国看作是死亡、凶丧或不健康之色,而南美的委内瑞拉,却受到尊重和爱戴,且作为医务的标志巴西认为紫色不吉利,伊拉克禁用橄榄绿色,埃及视认为蓝色为恶魔,法国人视孔雀为恶鸟,比利时认为猫不吉祥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科学技术的影响Ø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Ø 战后日本,进口科学技术,“日本国吸收性战略”50~75 年,大约用80 亿美元引进近3万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据有关方面估算,约达1,800~2,000亿美元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环境质量的影响Ø 环境壁垒Ø 对虾,因其生育繁殖的渤海水域遭到辽宁、天津等省市工业污染,致使水质下降,结果对虾产量锐减Ø 80 年代初,我国某食品进出口公司向加拿大出口一批价值几十万美元的猪肉罐头,谈判时,抽样检验完全合格,但货物到达加拿大目的地后,经对方查证检验,发现食品中的DDT 和DDV 含量超标,加方提出了退货和索赔要求。
事后,经检查发现,问题出在猪饲料上,在饲料生长过程中曾经使用过含有上述成份的农药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政治因素的影响Ø 中国建国后的外交一边倒Ø 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伊拉克战事Ø 欧共体-区盟,东盟,APECØ 目前,中法、中德、中欧的贸易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q 语言Ø 世界上使用语言最多的13种有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印度斯坦语、孟加拉语、印度尼西亚语等在以上语言中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六种语言为联合国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 思考题:国际贸易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第一章 世界产业分布与贸易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一、 郑和七下西洋 古代的区域贸易中心 西方:腓尼基,迦太基------古罗马,古希腊 东方:印度,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1433(明宣宗宣德八年七月癸丑)7月18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回到北京七次出使西洋,前后共28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后来欧洲航家所未及,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 姓名:郑和 别名:马和 民族:回族生辰:1371二、地理大发现及其对区域贸易中心的影响1、地理大发现的主要事件p 发现新航线:1447-48葡人巴托罗缪-迪亚士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7-98葡人瓦斯科-达-伽马进一步达到印度。
p 发现新大陆:意人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派遣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诸岛p 环球航行:麦哲伦1519-22向西环行地球2、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p 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内容(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法国佳仕德拍卖公司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引起中国民众愤怒 )p 使区域贸易中心转移p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荐《白银资本》)第二节 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分布及世界贸易一、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分布二、世界贸易一、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分布q 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生产分布的影响Ø 第一次产业革命始于1760年代,终于186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另:纺织机)Ø 第一次产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分布的影响ü 生产部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ü 生产地域分工初步形成和迅速发展一、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分布q 第二次产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生产分布的影响Ø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870年代至189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另:内燃机)Ø 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分布的影响ü 生产部门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ü 生产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ü 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苏联)一、科技革命与世界生产分布q 第三次产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生产分布的影响Ø 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1950年代。
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开发利用(另: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Ø 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分布的影响ü 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三次产业间,一产内部,二产内部,三产产业内部)ü 区域开发的重大变化(总趋势:由集中趋向分散最突出的是东亚地区的崛起:日本,四小龙,中国)ü 地域经济差异更加分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它们各自内部之间)二、世界贸易q 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Ø 1950年进出口总额1 217亿$,2005年211 189亿$,增长172.5倍,年均增长9.8%Ø 其主要原因ü 世界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迅速增长ü 科技进步使国际分工向广度和尝试发展ü 各种类型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二、世界贸易q 战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Ø 1965~2005年,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比重41%~25%( 46%~28%),工业制成品出口(进口)比重59%~75% ( 54%~72%)Ø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食品贸易比重下降最大;农业原材料贸易比重下降较大;燃料贸易比重有起伏)Ø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机电产品贸易比重最大;化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大;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品和服装等贸易的比重变化幅度不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二、世界贸易q 战后世界贸易地域结构的变化Ø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Ø 世界区域集团内的贸易迅速增长(2005年数据:欧盟集团内占总出口额66%;北美自由贸易区为55.8%;东盟集团为22.7%;拉美的中美洲共同市场为18.9%)Ø 低收入国家往往是出口初级产品比重较大的国家教材P20)Ø 世界贸易最发达地区仍然集中在西欧、东亚和北美第二章 世界工业生产分布与贸易一、世界能源工业生产与贸易q 世界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