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散文的(精品).doc
16页论散文的“散”与“不散” 散文作为一种长于袒露心态,章法自由,取材广阔,短小精悍,文情并茂而又真实自然的文体,广受作家的青睐和读者的欢迎中国散文历史悠久,优秀的散文作家卓然林立,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与此相伴,散文理论也很活跃随着人们对散文认识的提高,对散文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作家师陀提出“散文忌散”说:只要有一点我们要强调的,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你可以写景、叙事、抒情、发议论,也可以时而叙事,进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发表议论,尽你的能力,把风景、人物、议论组织在一个题目下面,但要分层次,要有步骤,就像我们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把意思说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写成了《散文忌“散”》此文发表后不久,王尔龄写了篇《散文的散》,提出“散文要‘散’”说:除了杂文,或者就数散文最自由了吧然而,天下的事情,有时也颇有趣的,散文行文自由这一优点,却正是它的局限性所在因为这“散”,不是“散漫”的散,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一个忌散,一个要散,似乎是针锋相对,其实不然,两者立论的角度不一样,一个侧重于散文的组织要求,一个侧重于散文的取材特点。
而后,为救两文之失,萧云儒发表了《形散神不散》短论,提出了著名的“形散神不散”论断: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这个论断一提出,就得到理论工作者和散文创作界的认可,得到读者的赞同,并且广泛地加以运用但是不管如何有生气的理论,还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修正和丰富作为一种写法,“形散神不散”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可是,因为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不同,文化艺术修养不一样,所以,“形散神不散”的写法本身也应该变化、丰富、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否则,它的理论价值也会逐渐削弱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等方面来看,用“形散神不散”已无法统一散文写作的全部实际,那么,在当前怎样理解散文的“散”与“不散”呢?接下来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一、散文的“散”朱自清对散文的“散”的解释比较得体他说散文的“散”是潇洒自然的意思,而不是散漫无归,一盘散沙所谓潇洒自然,那就是依据表达感情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可以写人、叙事;可以抒情、议论;可以华丽,可以朴素;可以精练,可以松散;可以浓墨重彩,可以淡墨熏染;可以写成记体、序体、传体,也可以写成近乎小说、诗歌、速写。
具体地说,散文的“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材广泛自由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优势就是取材的天地极为广阔散文这棵大树,有着南国榕树似的须根,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灌溉它的长青生命它可以撷取重大的社会事件,如《挥手之间》,写我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重庆谈判;可以撷取生活琐事,如《往事*七》,写一个朋友送给父亲两缸红莲,及其遭受风吹雨打,谱写一曲母爱的颂歌;它既可以写人,如《藤野先生》;也可以写事,如《小米的回忆》;还可以写景述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岳阳楼记》、《井冈翠竹》总之,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给读者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时代,从政治到经济,从心灵到生活,一切都在变我们的生活异常丰富多彩,这为当代散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题材范围只要有独特的感受,独有的发现,独具的思考,独到的表现力,什么题材都可以在笔下闪光散文不是平面镜,而是万花筒,它是生活的一张张活页,但组合在一起就是生活的鸿篇巨著2、手法灵活散文的手法灵活自由,正如柯灵所说:“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
运笔灵活,较少限制记事写人,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可交替使用,也可综合运用,融于一炉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第一段,用记叙手法写“我”于深夜带着“不宁静”心情,出门欣赏荷塘月色;第二段,描写去荷塘路上的幽寂环境;第三段,则用议论手法,写“独处的妙处”;接下几段,用工笔细描荷塘月色,并间插说明;最后,以议论收束全文,而议论之中又有抒情——怀念江南故乡的感情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间隔使用,交错进行,文笔活泼,随意生态这种多变手法,不仅运用在一篇作品中,几段文字里,也表现在一段文字里秦牧的《花城》中写“吊钟》一段就是如此:先概括广州花市上,桃花、牡丹、水仙、吊钟等花卉特别引人注目,然后用“尤其”两字转到对“吊钟”的细致描绘上,紧接着就吊钟的形状特点,议论开拓,抒写情怀在这不太长的段落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并用,手法灵活,是其他文体难以达到的3、开合自如,曲折尽意散文的选材与表现比较“随便”,它的章法自如,不拘格套,能放能收,忽开忽合,松散自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此特点作者从五个侧面写赏秋:在四合院体察秋意;北国槐蕊对秋光的点缀;秋蝉的衰弱残唱;秋雨淅沥索落下得出奇;金黄色果树奇景诱人。
这五个方面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但行文自由伸展,有较大的灵活性这样的散文如行云舒卷,流水悠悠,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些作品似小巧的“园林”,作者巧布楼台亭阁、水榭山石,曲尽其意,开拓艺术空间如杨朔的《茶花赋》,作题的用意是:经过十多年建设的祖国,像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朝气蓬勃,春意盎然可是,作者从一开始就预设关扣,故施迷障,把题意收得深深的先写求画、归国观花,蓄足文势;接着写培养茶花的能工巧匠普之仁,把读者的目光有意拉向远方;敌后在关键之处时时点染,待时机成熟,最后通后重重一点:“如果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祖国的面貌?”回首来径,“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此,“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文章曲中有直,奇中有平,另有一种潇洒的美4、流利婉转,活泼灵动与散文结构舒卷自如、笔法灵活多变相联系,散文的语言则流利婉转,自由活泼如山曼《放牛小厮》中的一段:你看嘛,明摆着是幅画儿:那青牛(满城青瓦屋舍,它怎的不青?)在山坡上吃够了草,到涧底饮过了清洌洌的泉水,心满意足了,慢悠悠地,选了一个怪舒服的窝儿,卧下来,自自在在……一尊尘封古朴的汉石人,和历史悠久的益都城(俗称卧牛城),在作者笔下变成一个有情有义的放牛娃和正在吃草饮水的一条活青牛,这联想多么新鲜奇特,这文字多么灵动活泼。
活泼流利的语言,还体现在散文句法、词法的变化上郁达夫的《天凉好个秋》中有段文字,主要引用别人的话,不厌其烦地反复引述,以此说明中国有药可救开头提出问题,旋作答复:“中国是没有救药的了,但中国是有救药得很结尾不避重复,说:“中国是大有救药在哩觉得仍不够味儿,以反诘句收束:“说什么没有救药?”这样的句式随笔流淌,没有多少规则可循郁达夫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语言怎么变都合适,潇洒自然中有着深刻的揭露、绝妙的讽刺二、散文的“不散”李广田说:“散文既然是‘文’,它也不能散到漫天遍地的样子,就是一条河,它也还有两岸,还有源头与汇归之处,文章当然也是如此那么,怎样理解散文的“不散”呢?1、有贯穿全文的主线有人说散文姓“散”,这一点不容质疑从前文中我们可知,不论说东道西、谈天论地,或者绘景抒情、明理言志,都可以冶于一炉,纳入一章但是,只要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看假似零散的材料总是被或明或暗的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如老舍先生的《养花》,从爱好养花,写到养花辛苦,交织着悲欢,读到结尾处,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篇末点题,立意尽显又如王英琦反映自己“下放”生活的散文《有一个小镇》涉及的人和事既多又杂,什么大表婶、卖绿豆丸子的徐大爷、理发员二秃子、小梅姑娘,以及由这些人物构成的可亲可叹而又可悲的故事,如吃绿豆丸、剪辫子、小梅识字等,由于都围绕着主线——荡漾在小镇上的古朴、纯厚、笃实、勤劳的风气来写,内容多而不乱,杂而有序。
零散的材料似一颗颗珍珠,用主线这条丝线就可以将它们串连成一条精美的项链,没有这条线,再好的材料也会如同刘姥姥头上戴的花一样,本来很美,满头遍插而不当,不仅不“美”,反而令人生厌了以上论述符合传统“神不散”的论断,这些作品主题明确、紧凑集中散文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而人的心灵无比深邃,变化莫测,因而它就是多维、多态、多层次的如俄国作家茹科夫斯基写的《憧憬》:我,常常在静谧的月光下,独自叹息,啜泣,满怀难言的忧伤;突然间,我的灵魂感到了我的心上;我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透过那蓝色的夜空,有颗期待的星,从远处向我投来喜悦和明亮的光憧憬”什么?作者没有向我们准确解释,他只是描绘了一种感受,从传统观念来分析,它并没有做到“神不散”,但他把主动权交给了读者,因为吴欢章在《“神”辨》中讲得很清楚:“现在人们阅读散文,一般已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喜欢主动地发现,在艺术欣赏中越来越多地加入探索和思辨的成分这样,‘神’的多义性,主题的不确定性,更能适合读者主动参与艺术创造的审美要求作家究竟在“憧憬”什么?这个答案并不重要,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遐想,在作品中,读者得到极大满足2、文章体裁的自我限制任何一种具体的文章样式都有其局限性和优越性、吸收性和排他性。
对适合这种具体审美方式的就予以接受,反之,必加以摈弃摈弃,则表现为局限性;接纳,则表现为优越性否则,如果它对来自任何体裁的特点都接受,成为一种非常宽泛的普遍形式,那么,这种形式无法自立,迟早会消亡散文,作为文体形式的一种,决不会违背这个艺术规律有人说诗歌、小说、戏剧等都有定格,而散文包罗万象,什么限制都没有,它无定格如果从宏观上讲,散文始终处于运动过程中,它的格是“不定”的、无限的其他文体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是撇开这一点,说“散文无定格”,就未必妥当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散文的格是一定的,否则,就不会有散文写作的研究了散”是散文的特点,也就成了它的限制,成了它的格散文创作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行文中要“自我克制”,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显现出“才智之美”,才能尽显散文的特点衡量一篇散文作品的优劣,主要是看它能否将“散”与“不散”进行艺术性融合,淋漓尽致地表现散文潇洒自由的特点把“散”与“不散”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才是散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魅力所在论散文的“散”与“不散” 论 文 提 要 散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将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
现代散文则是同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指的是狭义的散文,对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有一个颇为中肯的提法: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着重从散文的“形”与“神”入手,从“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之一,散文的“神”,散文的“形”,散文的“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几个方面入手,并在散文“形”与“神”辩证关系中着重从散文“形”与“神”辩证统一关系表现的不同角度或侧面,对散文“散”与“不散”的不同看法,对散文“散”与“不散”的正确理解,散文创作中的“散”与“不散”,写散文要牢牢掌握散文的五个特点几个方面论述了散文散与不散这个命题并从文学的价值角度号召散文的未来发展不能丢掉创造性、独特性,不能忘掉一切文学艺术所肩负的向善向美的责任作文如其人,这也正是散文写作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真谛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古代,与韵文相对称,将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如史传、论说、颂赞、书记等)统称为散文现代散文则是同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