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毕业论文)-浅论呼兰河传中“荒凉”的意蕴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zhuma****mei1
  • 文档编号:54241169
  • 上传时间:2018-09-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l 浅论浅论《《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中中““荒凉荒凉””的意蕴的意蕴 人文学院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摘摘 要要:萧红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饱经磨难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看待生活的方式和对人 生悲苦的体悟,因而萧红的许多作品中都浸透着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本文拟从《呼兰河 传》中“荒凉”的文化环境和“荒凉”的成因方面来论述“荒凉”的意蕴和内涵,以及“荒凉” 的文学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字关键字:萧红;《呼兰河传》 ;荒凉;意蕴 历代评论家习惯于把萧红看成是一个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的抗日文学作家这种 解读实际上大大的削减了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审美意蕴虽然萧红的创作离不开她生 长的土地和她所处的特殊时期,但是“萧红的主要价值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她写了抗 日,或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国民性批判传统,她有着与鲁迅不同的关怀 ”[7](P101) 萧红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和体验表达了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认识通过对生命的 认真审视和剖析,萧红的作品中才会有了力透纸背的“荒凉”意蕴这种荒凉感成 为她对世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和独特的方式,她将浸透着个人身世的悲剧与生 活中弥漫着、飘荡着的悲剧气息交相融合,从而向读者传达出一种普泛的人生感受。

      在小说《呼兰河传》中作者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暴力和血腥 的故事,一个个含着微笑哭泣的世界本文拟从“荒凉”的文化环境和“荒凉”的 成因两方面来品读“荒凉”的意蕴,以及这种“荒凉”文学审美价值和意义 1 1、、 ““荒凉荒凉””的文化环境的文化环境 (一)喧闹民俗背后的“荒凉”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所传达出来的理性的内 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 某种精神意义或者某种主旨,内心萌生的一种感觉而“荒凉”正是萧红在《呼兰 河传》中所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和情感 小说《呼兰河传》总共七篇,作者用了两篇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 情并多次通过对民俗场景的描写来力图渲染那片继承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黑土地从 文化意识心态和民俗意识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呼兰河城的总体印象在那里人们 l 以最原始的精神状态生活着,没有尊严,没有地位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 由命的态度,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作者自觉的人文精神,促使她以大量的 笔墨描绘了故乡农民浑浑噩噩的死和寂寞无聊的生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荒凉 的世界进行深刻细致的诠释。

      文本中暗淡无光的场景,和她所写的那些沉滞的市镇、 麻木愚昧的乡民构成了一个混沌的整体,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故乡农民 的愚昧和盲目,精神上的困顿与孤独因而让我们感受到喧嚣背后的沉寂,热闹背 后的荒凉这种通过对风俗场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理性认识,即为民俗场 景中的“荒凉”意蕴 整部《呼兰河传》叙事散淡,全书的故事和人物是零碎的,片段式的在第二 章中作者用议论的手法写呼兰河传的各种民俗风情,然而大多数却是为着鬼神服务 的: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在这里还有 不少丰富的精神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 会……呼兰河人只有在这些信仰和风俗中才能找到一点卑微的让他们生存着的理由 和乐趣相对于生,人们更重视死,更重视鬼神的世界,因为“在东北,生存的压 力是巨大的,生存的意志是人的基本价值尺度,感情的东西,温暖的东西,都被生 存的意志压抑下去了,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了那么多温情脉脉的感受,一切的欲望都 赤裸裸地表现在外部在精神上,人们感到孤独与荒凉” [1](P62) 这也就造成了一种 见怪不怪的现象即对于活人冷漠残忍,对鬼神顶礼膜拜。

      呼兰河的乡民靠着与生俱 来的坚韧与盲目,简单地承受着来自外部世界的灾难和生活的困顿,对于存在、幸 福他们没有丝毫的想象、憧憬,只是凭着一种动物的本能与对命运的顺从活着现 实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无奈,对生命他们抱以漠然态度,然而对鬼神却保持着崇 高的敬意和极大的热情: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 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 让 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狮子、龙灯、旱 船……, 也似乎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2](P210-211) “揩油借光”四个字把人的地位降到了最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知生 l 为何物亦不知为何而生,只是习惯性的逆来顺受这让我们心疼不已,在喧嚣的背 后隐藏着一颗颗孤独、干瘪、寂寞的灵魂 以荒诞的神鬼为中心,热闹的请神、送神场面更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热闹喧嚣背 后人们精神的孤独和荒凉,而正是这种忧伤的情绪,让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那荒凉触 及: 跳到半夜时分,要送神归山了,那时候,那打鼓的打得分外的好听;左 邻右舍,十家二十家的人家都听得到,使人听了起着一种悲凉的情绪…… 这唱着的词调,混合的鼓声,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实在是冷森森的,越 听就越悲凉。

      听了这鼓声,往往终夜而不能眠的人也有……跳到了夜静十分, 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 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 诉 着他的迷茫,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 母 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2](P190-191) 人们通过那些虚无缥缈的鬼神来安慰自己空虚无知的灵魂,在寂寞寒冷的夜晚, 作者发出了“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的感慨,就像作 者说的“他们就是这样,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得到寒 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因为无力抗击寒凉的命运, 因而生命的悲哀便产生了在请神的这段里,可以说将《呼兰河传》风俗场景中荒 凉的意蕴描写到了极致那半夜寒冷的夜雨,缓慢而有节奏的鼓声,将蜗居在灵魂 深处的恐怖感慢慢的扩散到每一个乡民的细胞里,挑动着每一根麻木愚钝的神经 也许就在那一时刻,过着守旧单调生活的乡民会想起自己这一生的经历,或苦或甜, 或喜或悲。

      生活给予他们的悲伤就像那丝丝的夜雨,在寒冷的风雨中,一点一滴地 浸透着他们沉睡的灵魂,牵动着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七月十五放河灯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浓郁的乡俗色彩,作者写了河灯的初放, 随后是从上流拥拥挤挤的地往下游浮来;河灯来到眼前时的繁华热闹;月到中天, l 河灯流向下游,而后作者写了如下的文字: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 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 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那河灯到底要飘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抬起身来来开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 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这时候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 块灭的,于是就真象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 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2](P194) 这是一段抒情诗一般充满忧伤情调文字,作者借助那流动的河水花灯,将自己 和乡民的惆怅表达地近乎完美那种繁华过后的凄凉,由那飘忽不定的灯光而生 向我们传达着一种普泛的人生感受——悲凉 这一幅多彩的民俗风土画,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人们生的快乐,而是生命在这个 时空下的无意义和沉沦。

      为着鬼神而做的一切似乎造出了一种喧嚣,然而在喧嚣中 却裸露出这是一片荒原的事实在这片荒原上,人们渴望新鲜、刺激却又本能地 反对任何改变他们现有生活状态和做法的事情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对这些新事物 进行所谓的“合规矩化”处理,达到排挤和封杀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生命意识形态 上固有的愚昧和守旧是导致呼兰河人人生悲剧和荒凉的根本原因 (2)生命个体的“荒凉” 萧红在思想上是一个觉醒的灵魂,她用自己的温情的笔蘸着血泪写下了对呼兰 河小城有着不幸命运人物的悲悯这里的主人公是一座小城,在这座小城里有很多 没有经济实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话语权的城市贫民在这座寂寞的小城,个体 的生命价值是一片可怕的空缺和荒芜,受害者承受着他人的漠视和轻贱,终日都处 于被迫害和被嘲笑的窘境如果有人反抗,也会遭到其他人的挤压和封杀!小说中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姐、冯歪嘴子的故事,舞步透露着这样的讯息,对于这 些有着不幸命运的人都透露着作者对他们的悲悯,每一次的叙述都让读者深深地感 受到生命被戕害和被摧残的震撼,当身体的摧残已经不能满足愚昧乡民的生活时, 他们转而开始对这些人精神上的摧毁在摧毁和被摧毁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看见了 那里不幸的一切。

      这种不幸让我们更清醒的意识到呼兰河人的生存方式无疑是对生 l 命最大的不尊重,穿过历史让我们再一次看见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生命的无意义和 灵魂的沉沦 1.用生命谱写“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中的后几章在平静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示了两位女性由鲜活到死 亡的过程下面我们就以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的故事向大家论述悲剧性人物生命个 体的“荒凉”意蕴作者运用大篇的篇幅向我们叙述了小团圆媳妇的故事那么小 团圆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是如何从一个生性乐观“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 “黄瘦”的病人,直至被折磨而死的呢? 在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年纪仅仅十二岁却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 “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 ,说“碗碟很好看, 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 , “一点也不害羞,坐的笔直,走的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她拥有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对生命本能的追求和渴 望可是令人痛心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健康和快乐,直率和天真却成为了婆婆折磨她 和改造她的理由先是被婆婆打出病,接着被庸医和云游真人误诊然后是跳大神的 折磨、摧残,到最后终于半痴半傻可怜的死去 作者通过对小团圆媳妇和周围人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的刻画了小团圆媳妇受折 磨的过程,我们可以直接的感受到生命对于他们来说还不如一件扎在彩人身上的衣 裳值钱,也会感受到那种拿折磨她人生命来炫耀自己“慷慨”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 和可笑,周围人看客似的举动既推波助澜又充当了帮凶。

      人们络绎不绝地来看热闹, 他们觉得“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 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 ”当小团圆媳妇受尽了折磨昏死过去的时候, 他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没有死,到最后人们散去,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这种 对鲜活生命逝去的冷漠态度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还有像一颗“大葵花”一样的王大姑娘,本来在所有人的眼里她是“真响亮” “带点福相”的优秀的姑娘,但是她出乎意料的与一贫如洗的冯歪嘴子相爱结合, 这是极其不符合当时的规矩和传统的于是人们的议论开始肆无忌惮地喷向这个勇 敢追求爱情的年轻女子 “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人 给她做日记的 ”[2](P293)这个世界人言可畏,最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无情的岁月和众 人的冷言恶语中凄惨、抑郁地死去 萧红以其觉醒的灵魂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挖掘出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深层因素 l 所有的人都认为对小团圆媳妇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是对她好,好让她成为一个 “真正的团圆媳妇” ,于是就有了吊在大梁上毒打、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扒光 她的衣服用开水洗澡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我们在痛斥这些行为发出者的时候,内 心却充满了无奈,更多的是哀其不幸。

      毕竟她们也是传统文化的受害者在《呼兰 河传》中生命个体的“荒凉”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 锁去劈杀别人,用自己流血的手去摧毁向着美好生活的生命个体这种病态的心理 和过激的行为让人着实地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在这里一切所谓的规矩和帮助不过是 用来掩饰人们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的变态心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