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衡火罐ppt课件.pptx
28页平衡火罐,,针 灸 科 常青青,平衡火罐定义,平衡火罐是拔罐治疗的一种,是平衡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神经传导学说为途径,以自身平衡为核心,运用不同的拔罐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的自然平衡疗法平衡火罐的原理,,,调节、改善机体疲劳,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肾气平稳、肝脾调和,有效激发经气,人体背部穴位图,,,平衡火罐治疗特点,1、操作简便、抑郁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于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平衡火罐手法,闪 罐,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 - 拔 - 留”的循环手法;沿着膀胱经,从患者背部由左上-左下-中上-中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行罐;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大声响留 罐,操作: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火罐留于局部并保持一定时间预热火罐,调整负压大小留罐的皮肤颜色诊断: 黑紫:寒症 绛红:热,内热较多水泡; 湿浊桔皮样:浊重,摇 罐(转罐),操作:在留罐的基础上和缓摇动,负压中等偏大,多方向摇动,抖 罐,操作:垂直经络方向快速抖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摩 罐(揉罐),操作:涂润滑剂,以平衡穴位或腧穴为中心,做环旋运动,称为摩罐。
擦 罐,操作手法:沿经络走行直线双向擦罐走罐,推 罐,操作:沿经络走行直线单向推动弹 罐,操作: 站在患者同侧,在负压的基础上提起一侧罐口,用近脊柱侧的罐壁来回弹动,通过脊旁韧带将力传导到脊神经根(用力呈U字形),内侧施力较大用力重—轻—重振 罐,由向上的提罐(泻法)和向下的按罐(补法)两种手法组成(总计为十个手法) 操作:向下或向上作用于指定的部位,不移位用力并发生振颤持续2到3分钟主要用于腹部治疗起罐手法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握住罐体,另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内,火罐即能脱落,不可硬拉或旋动火罐评估要点,,,感觉,,,,病情,感觉,活动能力,心理状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拔罐处皮肤,准备用物,起罐后,清洁皮肤,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操作实施小结,揉罐,走罐,抖罐,,闪罐,留罐,,,,,,,,,,1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5分钟,1,2,3,4,5,行罐要求,1)持久(保证一定时间);2)有力 (达到一定力度); 3)手法要均匀(力度和速度不可忽大忽小),柔和;4)节律,节奏;5)逐渐加压,决定疗效,注意力的分配; 开始----轻;中间---重;结束---轻 闪罐——摩罐——抖罐——推罐——振罐,终末消毒,做好消毒措施,每人用后均需进行终末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用清水清洗后晾干备用。
火罐:500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血罐:1000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意外情况处理,晕罐:应取下罐,使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处理 疼痛;应及时起罐或适当放气烫伤: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注意事项,1、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出不宜拔罐避开有水泡,疤痕和伤口 位置拔罐,防止烫伤 2、点火用的酒精棉球要夹紧,酒精要吸干,以防脱落烫伤病人皮肤 3、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吸附及推罐的力度要视病人皮肤而定,避免造成皮肤过度紧绷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疗皮肤后,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禁忌症,1、肿瘤病人、血液病人、孕妇 2、皮破损有瘢痕及皮肤病患者 3、高血压发展期,临床应用,感冒患者 失眠患者 肥胖患者 肩周炎患者 湿热体质的健康人 颈项、腰背酸痛患者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